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渭南 -> 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清代爱国名相王鼎(之二)
发布时间:2016/1/7  浏览次数:20762 次  来源: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作者:
文字 〖

王鼎长期在外做官,很少回家,但对乡梓教育等公益事业却非常关心,多次给尧山书院捐款以供开支,又两次捐银千余两,倡办义学,亲撰《创立义学碑记》,免费让贫困儿童上学。为了预防灾荒,他还省吃俭用,多次带头捐款,创办义仓、义田,并请稳妥之人主持办理。一次,其在家主持家务的四弟对地方捐款稍有犹豫,王鼎立即写信严厉批评:“惟省城捐项,弟所见殊欠老成。此等义举,地方大人惠及寒唆,甚为可感。我家桑梓之谊,如何可以漠视?且前次业已书写,断无中止之理。兄京况原非有余,亦不敢不勉耳!弟当毅然行之i即将兄芥航一项速持省城交足,万勿游移食言。”王鼎持家甚严,一再写信告诫四弟:“吾弟在家务要自守,地方间事万不可管,公事更不可沾,公门更万万不可入。”道光十五年(1835),68岁的王鼎官至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儿子王沆从北京回陕西参加乡试,他惟恐儿子利用自己的地位拉关系,一再嘱咐并写信郑重告诫:“七月二十日上省,三场后即回家,至省城时勿见客,尤不可见官长。更嘱董桂(跟随的家人)勿在街上行走,力杜嫌疑,以正身持,是为至要。”在重要处还加圈甚至双圈以引起注意。在王鼎的严格教育下,王沆没有辜负老人的期望,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考取了举人,后又两次参加会试,于道光二十年(1840)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十六日,黄河在祥符(今河南开封市)附近决口,淹及5府23州县。七月四日,王鼎奉命偕兵部侍郎慧成前往筹办,并以林则徐富有治河经验,且曾为东河河道总督,熟悉情况,荐留林则徐襄办河工,幸得允准。十二日,自京出发,不时冒雨而行,约在月底前后抵达。
  初到祥符,大水茫茫,城墙危急。他亲自率兵卒日夜巡护,始保无恙。一些官吏不思治河,借口水势太大,建议迁祥符府治,“以避其冲”。王鼎上疏,分析水情,陈述利害,说“自古无任黄水横流南趋之理”,以74岁高龄立下治河军令状:“期以冬春之交,集事不效,愿执其咎。”水患当前,而河署人员却生活奢侈,进食仍有燕窝。王鼎生气地说:“食以充腹,吃这干什么!”却之不用,并且告诫河督巡抚,要彻底戒除奢侈,杜绝浪费。到了隆冬季节,河署人员穿着紫貂猞猁,犹畏严寒,不愿到工地。王鼎年逾七十,却穿着羊皮,每天天不明就来到工地,晚上才回来,饥饿时就购买民夫的食物充饥。随员们劝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何必这样刻苦自己呢?”王鼎叹口气说:“这么大的工程,这些下苦的差役,整天光着脚奔波于风雪水土之中,才是真正出力下苦的人啊,而他们的衣食怎能比得上我们。当今西方各国正在伺机侵犯边疆,皇帝在宫中睡不安,战士在海上日夜警戒,大臣们怎能贪图安逸呢!”王鼎这些以身作则的言行传到民工中,民工个个受到感动,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工效成倍提高。
  大堤合龙的日期快到了,但决口水深十数丈,引河高于决口,水不能泄,有人主张改期合龙,王鼎不同意,说:“不合龙,水口就是我的死所!”并移坐水口日夜督工,星宿露餐,八个昼夜没有回自己的寓所,以至积劳成疾。上下同心,众志成城,翌年二月初八大堤按期合龙,“引河亦通畅东注,全黄悉归故道”。数十年后,“豫皖之民,至今德之”。工期仅用了6个月。省银600万两,其“财用之节,成功之速,前此未有也”。王鼎因在工实心实力,经理得宜,赏加太子太师衔。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清代爱国名相王鼎(之一)
[下一篇]:清代爱国名相王鼎(之三)

主办单位: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Copyright©2009 wnrd.gov.cn 邮编:714000
承办单位: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913-3035200 地址:渭南市东风大街中段10号
ICP备案编号:陕ICP备12000409号 推荐分辨率:1024*768

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