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考资料 -> 常委会公报
常委会公报
2015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5/3/8  浏览次数:9886 次  来源: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作者:
文字 〖

 

 

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15年   第一号(总号:042)
目    录
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3月8日


徐新荣书记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徐新荣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李明远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关于渭南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
关于渭南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渭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关于渭南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王荣举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关于渭南市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财政预算的决议
关于渭南市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渭南市财政局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关于渭南市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王荣举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关于渭南市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2015年)……雷超武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关于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15年)……张振伯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关于渭南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渭南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2015年)……李逸强
关于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代表提出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郗怀亮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名单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大会执行主席分组名单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副秘书长名单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议案审查委员会名单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名单

 

徐新荣书记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5年3月2日)
中共渭南市委书记 徐新荣

各位代表、同志们: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经过全体代表和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会议期间,各位代表牢记人民重托,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共商改革发展大计,展示了良好的履职能力和精神风貌。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各项报告,充分反映了全市560万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发展愿望。
  这次大会选举李明远同志为市人民政府市长,郭勇格同志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永强同志为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逸强同志任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检察长的任职须报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我们向他们表示热烈的祝贺!明远、勇格、永强、逸强同志要不负各位代表的信任和重托,认真履职、依法行政,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在渭南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中展示新作为。由于年龄原因,雷超武同志、郗怀亮同志不再担任市人大领导职务,张振伯同志不再担任市中级法院院长职务,刘伟发同志不再担任市检察院检察长职务。回想多年来与他们共同走过的难忘岁月,我们风雨同舟、团结奋斗,他们每个人都为渭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政绩写在秦东大地上,渭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让我们向超武、怀亮、振伯、伟发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充满挑战、历经坎坷的一年,也是收获喜悦、续写精彩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聚焦加快发展不动摇,坚持把园区、城区、景区“三区”建设作为“四化同步”的重要载体,转方式调结构,下大力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总量首次进入全省前五。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为民取向,简政放权、食品监管等重点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发展动力和市场活力明显增强。我们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抓好就业增收,实施精准扶贫,完善社会保障,深化平安建设,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福祉。我们全面落实从严管党治党要求,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续深化一把手“当好标杆、向我看齐”讲做评活动,制定“三条铁律”,实施严格问责,党风政风为之一新。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也饱含着各位代表的智慧和汗水。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同志们!成绩属于过去,未来尤需努力。在市委四届七次全会上,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站在全国全省大局中审视和分析了新常态下渭南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要求,全面部署了我市今年的各项工作。这次人代会上,明远同志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紧盯目标,真抓实干,携手开创属于全市人民的美好未来。
  我们要争当向中央基准看齐的标杆。我反复强调,渭南的党员干部必须标准更高、要求更严、作风更实,努力争当向中央基准看齐的标杆。各位人大代表是全市人民选出来的先进分子,是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一言一行都有引领示范作用,每位代表都要以“三严三实”为标尺,明确做人干事的基本操守和行为准则,事事处处当好表率,敢于叫响“向我看齐”。要讲规矩、守纪律,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法治意识和代表意识,时刻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以实际行动引领新风正气,带头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
  我们要凝神聚力加快发展。目前,渭南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跨越的关键期,最大的症结在结构,难点在结构,突破点也在结构。调结构、转方式,不仅是关闭淘汰落后产能,更多的是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千方百计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壮大草根经济,催生更多的市场主体,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持之以恒招商引资,坚持精准招商,做强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新常态下渭南产业的“升级版”。要全力以赴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决取消一切隐性壁垒,破除一切“潜规则”,依法打击破坏市场环境的人和事,让每一个创业者在渭南放心投资、安心经营、舒心发展。各位代表要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代表渭南形象”的理念,争当优化环境的监督者、维护者,为推动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我们要蹄疾步稳深化改革。改革创新是渭南后来居上、转型跨越的唯一捷径。要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革新老思维、老思路、老办法,打破利益的固化藩篱,最大限度地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市场的活力。要抓住制约发展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抓住重点,突破薄弱,着力在经济体制、社会治理、民生领域和党的建设等重点改革上取得新成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要全力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让每个人在渭南办事不再找熟人、托关系;让所有投资者不再受干扰,在公平环境中自主经营、竞相发展;让一切胸怀创业梦想的人放开手脚、梦想成真。各位代表要主动参与改革,积极支持改革,争当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和,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建功立业。
  我们要持续用力改善民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就业增收、精准扶贫、社会保障、改善困难弱势群体生活抓起,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体面。要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社会事业,持续解决好“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让每个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渭南,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老百姓生活得更加舒适、幸福。“人民选我为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每位人大代表都要对自己履职尽责情况来一次“回头望”,看看为群众代了什么言?帮助解决了哪些困难?今年还要做些什么?各级人大组织要对社会关注、百姓热盼的民生问题加强监督,开展专题询问评议,全力维护群众利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我们要坚定不移依法治市。 法治是改革发展最有力的保障。要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渭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把渭南建设成为最具安全感、公平感、正义感的城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各位代表要带头信仰法治,不断提高法治素养,坚决维护法律权威,争当法治渭南建设的忠实崇尚者、自觉践行者、坚定捍卫者。要带头厉行法治,以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作决策、办事情,切实把依法办事、依法监督贯穿于履职尽责的全过程。要带头弘扬法治,以自身的标杆示范效应,宣传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让法治精神、法治文化在全市上下蔚然成风。
  我们要倍加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一切美好愿景都要靠实干来实现。各位代表要发挥表率作用,走在前列、干在实处,自我加压、砥砺奋进,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为民履职的责任感,带动群众干事创业。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三严三实”,学会在严格纪律约束下工作,习惯在社会监督下干事,自觉在法治环境中作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全力以赴完成好市委四届七次全会和这次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每一个渭南人都要提振精气神,传递正能量,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汇聚起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把渭南的各项事业干得更好。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常态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人大组织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准确把握新时期人大工作的特点规律,履行法定职责,创新监督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全力推动人大工作创特色、上水平。各位代表要倍加珍惜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倍加爱护自身的荣誉和形象,真正当好人民满意放心的好代表。同时希望大家返回工作岗位后,带头宣传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不断凝聚推进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一府两院”及政府部门,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积极配合、支持人大开展工作。各级党委要认真贯彻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善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为人大和人大代表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创造更好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时代赋予我们重任,人民寄托我们厚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牢记使命、不负重托,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渭南而努力奋斗!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2015年3月2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渭南市代市长李明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会议同意并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以来,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坚持城区、园区、景区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促共动,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趋好。投资持续较快增长,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生态建设深入推进,各项民生不断改善,改革创新富有成效。会议充分肯定市人民政府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2015年工作总体部署、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会议号召,全市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低调务实,埋头苦干,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渭南而努力奋斗!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5年2月27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渭南市代市长  李明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任务完成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团结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工作总基调,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坚持城区、园区和景区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促共动,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生产总值完成1460.9亿元,增长10.5%,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7.5亿元,同口径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6725元和8534元,增长10.6%和12.8%。
    一是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65.6亿元,增长20.3%。28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63.7亿元,国道108渭南至汉村段升等改造等33个项目建成投用,渭玉高速等76个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沿黄公路渭洛河大桥等40个前期项目提前开工建设。渭南热电联产、富平热电联产等项目相继获批,秦电8号机组通过国家核准。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黄河金三角投资合作交流大会和3D打印暨医疗器械产业化推进会,全年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335个,到位资金570亿元,增长12.9%。
    二是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经济质量稳步提升。富平生态水泥、蒲城70万吨烯烃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陕西黑猫焦化成功上市,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淘汰小水泥、小钢铁等落后产能185万吨,关闭烟花爆竹生产点104家。工业园区发展到20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8.1%和12.3%。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346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57家。“大荔冬枣”、“蒲城西瓜”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富平荣获“中国羊乳之都”称号,白水被评为“中国有机苹果第一县”。大华山旅游目的地建设扎实推进,“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潼关古城、合阳洽川、富平陶艺村等景区建设全面提升,潼关国家级黄金矿山公园通过评审,华阴荣获“中国十大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称号,全市接待游客3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2亿元,增长19.7%。信达商业街加快建设,万达城市综合体主体完工,湭河老街美食城一期建成运营,电子商务企业蓬勃发展,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建设试点市。新增限额以上贸易企业101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18.6亿元,增长14%。新引进、设立金融机构5家,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64.6亿元,贷款余额811.4亿元,分别增长9.3%和11.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7%,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三是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中心城市首位度不断提升,实施建设项目190个,完成投资200亿元。打通了6条“断头路”,实施了三座大桥及湭河亮化,完成了民生路中段拓宽改造及连霍高速西出入口改造主体工程,渭河城区段退耕还河还湿地初见成效。县城建设全面提升,形成了大荔同州湖、富平两河一路综合改造、合阳省级文明县城创建达标等新的亮点。19个省市重点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实施项目130个,完成投资21.9亿元。12个市级新型农村社区完成投资3.9亿元。10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基本达标,洽川等4镇5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镇村,大荔福佑村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化村。秦东大地园林化工程新增绿地74.2万亩,白水林皋湖、富平石川河被确定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蒲城被评为全国生态工程示范县。渭河治污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扎实有效,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引进纯电动公交车24辆,市区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220天,超出省考目标80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等四项减排任务超额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4.3%。
    四是民生改善力度加大,安全稳定得到加强。全年财政民生支出242.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2.8%。备受群众关注的市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市民综合服务中心等重大民生工程建成投用,中心城市供热“煤改气”投入运行,新增供热面积110万平方米。抽黄供水工程试验段基本建成,多年未解决的乡镇机关供暖设施改造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7.2万人,启动建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社区(村)48个、涉及1.4万人,实现脱贫18.6万人。33.5万人饮水安全得到解决,30.4万城乡低保人口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养老参保277万人,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房5.47万套,农民进城落户13.7万人。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持续实施,移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渭南中学、渭南初级中学和渭南青少年体育学校建成投用,改建公办幼儿园31所,城区“大班额”问题基本解决,大学区改革受到中省肯定。合阳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韩城通过省级“双高双普”验收,渭南技师学院被确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9个县市列入国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澄城医改得到国家肯定,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50元,单独两孩政策平稳实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深入推进,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成功举办,《天国的百合花》荣获全国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地方志第二轮修志工作顺利完成,智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我市列入全国公交一卡通试点城市,潼关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免费数字电视。“六五”普法通过中省中期验收,信访“三无”创建得到加强,临渭区医患调解经验在全国推广。安全生产力度进一步加大,平安渭南建设扎实推进,公众安全感持续上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五是改革创新卓有成效,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改革和“权力清单”制度,分三轮先后下放、取消、转移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1171项,市场活力充分释放。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市县行政机构改革方案报省上审批,镇村综合改革全面铺开,县市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国企国资改革稳步推进,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基本实现集中统一监管。工业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化解和商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公务用车改革在全省率先启动,惠民补贴“一卡通”担保贷款惠及群众5万多户,农村土地确权等全面推进。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成运行,韩城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创新型县市试点,“大荔模式”实现乡镇全覆盖。全市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31%,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亿元,招引高层次人才346名。渭南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正式开关开检,我市与韩国龟尾市缔结为友好城市,西渭融合发展、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等进一步加强。
    六是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升,干部作风切实改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纪律作风大整顿大排查、“当好标杆,向我看齐”等活动深入开展,全市集中整改“四风”问题3974个,会议经费、“三公”经费支出分别下降43.5%和21.7%。机关效能建设向纵深拓展,“百姓问政”、“向人民报告”、邀请公民进政府等活动受到群众好评。依法行政示范市通过省级验收,人民网留言办理被评为全国示范市。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等工作力度持续加大。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监督和社会监督,积极回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全部按期办结答复,办理质量明显提高。
    同时,国防动员、双拥工作、国家安全、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不断加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事业全面进步,统计、气象、地震、档案、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趋好,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首次进入全省前五;渭南3D打印产业化培育基地破土而生,华山旅游门票收入首次突破3亿元;简政放权、医改、教育等多项工作受到国家表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公务用车改革等走在了全省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驻渭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受经济下行以及市场因素等的影响,去年经济增长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不少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遇到较大困难,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效益不高,骨干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财政收入低速增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城乡协调发展差距明显,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环境保护任务艰巨,节能减排压力较大;改善民生与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等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措施努力加以改进。
    二、2015年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
    2015 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当前,我市正处于保持适当速度、继续扩张总量的追赶期,促进转型跨越、不断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突破瓶颈制约、彰显相对优势的潜能释放期。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点的新常态,但经济发展总体向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虽然我市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困难和挑战,但也有着多项政策叠加、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基础牢固、新增长点较多等鲜明优势;虽然近年来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但有利于我们以此为契机优化结构、升级产业、转变方式,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只要我们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就一定能够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1%和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3.8%,市区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190天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新常态下的发展目标,是一个预期性、区间性、引领性目标,体现了我们跳起来摘桃子,自我加压、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实现上述目标,一定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增强定力,保持耐心,主动作为,在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前提下全力推动跨越发展;一定要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一条主线,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打造渭南经济发展的升级版;一定要把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力,以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加快动力转换,形成稳健、可持续的增长格局;一定要把切实改善民生、增加群众福祉作为基本出发点,凝聚发展正能量,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渭南建设的参与者和共享者。
    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把狠抓项目、扩大投资作为重要支撑,持续增强发展动力
    强化项目策划储备。紧盯中省政策取向和市场导向,紧扣“一带一路”建设和黄河金三角规划的实施,高质量策划储备一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类项目,确保年内策划重大前期项目200个以上。加强与中省部门的沟通衔接,争取更多项目挤进中省计划盘子和“十三五”规划,为投资持续增长打好基础。
    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坚持分级管理、分类推进的原则,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提高项目开工率和投产率,确保300个市级重点项目年度完成投资1464亿元。重点抓好西南铁路复线、黄韩侯铁路、沿黄公路等工程建设,确保年内韦罗高速、渭玉高速建成通车,蒲白高速完成路基工程,抽黄供水工程基本建成。力促黄河禹门口大桥、富平热电联产等项目上半年开工建设。
    切实加大招商力度。围绕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链延伸和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紧盯央企、省企和东部产业转移,着力引进战略性投资者。强化领导干部带头招商,积极开展海外招商,着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全面清理规范招商引资税收优惠政策,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狠抓签约项目落实,提高项目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确保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600亿元。
    持续优化投资环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广PPP投资模式,降低投资准入门槛,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领域。全面落实小微企业扶持政策,激发全民创业活力,推动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优化市民综合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全面推行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持续开展服务企业单位评议工作,倒逼职能部门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严肃查处典型案件,确保投资发展环境根本改善。
    (二)坚持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重要任务,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依靠存量稳增长,围绕增量调结构,尽快形成多点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一是全力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推动蒲城70万吨烯烃、富平生态水泥、青岛啤酒一期、韩城龙门煤化等项目尽快释放产能,加快澄城烟厂技改、舜天能源重组、金钼股份采选冶升级改造、大荔锂离子电池、卤阳湖卓达绿色建材等项目建设。认真研究解决煤炭行业当前遇到的困难,采取煤电联营、技术创新等措施,促进煤炭稳产促销。二是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落实企业“直供电”政策,制定企业技术改造、流动信贷、物流销售等补贴政策,积极推进煤化工、有色冶金及装备制造、光伏、食品加工等产业链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三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建设,落实创投基金一揽子项目计划,着力引进发展3D打印与生物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加快3D打印在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推广应用。积极推广电动新能源汽车,力求在引进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及配套生产项目上实现突破。有序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加快以光网工程为重点的信息基础资源建设,逐步完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扶持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示范效应明显的信息产业项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四是着力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支持园内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真正将园区打造成工业发展的聚集区和示范区。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80亿元,增长14%。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加快农业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市场化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认真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200万吨以上。抓住省上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的机遇,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园区、陕西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和现代果业强市建设,力争新增市级以上农业园区10个,总面积达到75万亩。水果和设施蔬菜分别发展到305万亩和105万亩,畜牧业产值增长20%以上。依托滩涂资源,积极扶持发展水产养殖业,尽快形成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内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户。拓展提升“大荔模式”,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发展节水灌溉14万亩,改造基本农田17.1万亩。建立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行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考核奖励办法,着力提高三产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确保三产增加值增长10%以上。一是持续推进大华山旅游目的地建设。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策划启动20个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确保沿黄公路洛河桥年底前建成通车。加快华山、少华山、洽川、潼关古城以及“史记韩城•风追司马”等景区提升,推进唐桥陵、泰陵等保护开发,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策划推出以华山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的精品旅游线路。强化市场营销,优化旅游环境,提升地接能力,推动市、县旅游联动发展。力争全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80亿元,增长11%。二是加快商贸服务业提档升级。抓好经开区凯泰汽配五金机电城等项目建设,确保万达城市综合体8月开业运营、申华汽博园一期10月建成。编制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建立电子商务物流园区和孵化基地,培育30户年销售额过千万元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建设3-5个电子商务发展试点示范县。大力引进创新创业型服务组织,培育休闲、健康、养老、家政等新业态,促进消费持续增长。年内新增限额以上贸易企业80户,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0亿元,增长14%。三是积极支持金融业发展。重视发挥银行融资主渠道作用,着力提高存贷比。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支持创投、风投基金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强与资本市场对接,鼓励企业通过票据、债券、股权等多渠道融资,推动更多的企业上市。加快农商行组建,确保3家农信社改制进入实质性阶段。规范发展融资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重视发挥保险业作用,严厉打击非法融资,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三)坚持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科学修编城镇规划。坚持城镇建设与自然山水相融合、城镇规划与人文历史相呼应,加快编制我市城市设计、风貌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科学划定城镇边界,强化规划刚性约束,搞好富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多规合一”试点。
    突出中心城市发展。实施中心城市建设项目230个,年度完成投资225亿元。积极推动华县撤县设区,构建“一城四区”发展格局。优化城市路网,完善功能配套,着力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供水、供气、供热等问题,支持临渭区加快老城开发和城中村改造,增强中心区承载力和吸引力;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以万达城市综合体开业运营为契机,推进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高新区发展层次;强化产业支撑、产城融合,加快光大农资和关中大红市场等建设,以商气聚人气,推动经开区突破发展。依托两条城中河,着力打造城市新亮点。其中渭河全面完成城区段右岸堤顶绿化、湭河入渭口景观绿化和滩区水生态景观核心区建设,加快南岸滨水东区建设;湭河以老街美食城二期建设为重点,加快两岸整体规划建设。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和精细化管理,加大绿化、亮化和美化力度,不断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
    做优做美中小城镇。全面推广“人地房”相结合的征迁模式,推进城镇建设开发。以设施完善、功能配套、内涵提升、文明创建为重点,加快县城扩容提质。突出抓好重点镇建设,充分利用省上政策支持,加快5 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和2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建设,确保年内完成投资10.3亿元。以新区建设、旧区整治和镇域综合改造提升为重点,扎实推进16个市级重点镇建设,努力打造县域副中心。
    建好新型农村社区。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抓手,与移民搬迁、镇村综合改革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每个县市区年内启动建设5—10个新型农村社区,至少建成1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让农民群众就近享受和城镇一样的生活。
    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开城镇户口限制,推行人口居住证制度,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养老、医保和子女教育等衔接工作,使进城落户人员融入城市、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确保农民进城落户10.8万人以上,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2%以上。
    (四)坚持把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作为最大的公共福利,加快建设美丽渭南
    突出抓好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建立治污降霾“三级”网格化管理机制,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年内渣土车全面安装GPS系统,中心城区机扫率基本实现全覆盖,县市区达到60%以上,努力让群众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认真做好主要污染物减排,加快实施重点行业和燃煤锅炉污染治理提标改造,确保14个中省减排项目按期建成、12家污水处理厂规范运行,煤炭消费量较上年削减3%。严格落实环保准入、资源环境总量控制等制度,坚守生态红线。扎实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节能,关停小火电企业12家,淘汰水泥、电解铝等落后产能26万吨。坚持“铁腕促治”,实施新一轮渭河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地表水国控断面稳定达标。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建立水源污染事故防范预警应急体系,确保重点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和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统筹实施堤防、蓄滞洪区、湿地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快秦东大地园林化进程,搞好西潼、西禹、沿黄公路“大三角”绿色通道建设和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强力整治取缔非法采石,推进矿山、采煤沉陷区和秦岭北麓生态恢复,完成植树造林3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30平方公里。加快卤阳湖生态区建设,力争年内通过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扎实推进渭河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堤防贯通、绿化及潼关入黄口景观建设等工程,确保渭河综合整治“五年计划”提前实现,让群众在生态持续改善中提高满意度、增强幸福感。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按照“规划引导、环境整治、产业支撑、完善基础、健全制度”的思路,突出抓好108个示范村和339个重点村建设。扎实做好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加快实施临渭、合阳、富平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确保年内通过省级审核。全面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让群众在净化、绿化、美化家园中生活的更敞亮、更舒心。
    (五)坚持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基本落脚点,努力增进群众福祉
    始终把民之所盼、民之所望作为施政所向,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优先安排民生项目,加快解决民生欠账,切实做到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市人民,让人民生活的更加殷实、更加幸福。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以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和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认真落实扶持就业各项政策,适度扩大和提高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和额度,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以创业促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新增城镇就业5.2万人。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认真做好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工作,健全实施好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和城乡居民丧葬费补助制度,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强化社会救助体系,改进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工作,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政策,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支持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发展。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全面推进社会化养老工作,启动建设市县残疾人康复中心、托养中心。
    改善困难群众生活条件。统筹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制定购买商品房补充保障房措施,新建各类保障房5.3万套。坚持精准扶贫,积极推广“参股建园”、“参股融资”等产业扶贫模式,高度重视解决返贫问题。持续推进扶贫移民搬迁七年行动计划,年内完成1.4万人、启动2.3万人的搬迁工程,实现脱贫18万人,解决2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建公办幼儿园77所,其中中心城市新建10所。继续深化大学区改革,试点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加快实施“千校达标”工程,力促临渭、华阴、白水、潼关通过“双高双普”省级验收。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改革,探索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推进全科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模式。加快市图书馆建设,确保市博物馆6月底前对外开放,力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年内通过验收。加强市体育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管理运营,广泛开展各类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突出科学性、前瞻性,扎实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切实加强安全稳定。认真贯彻新《安全生产法》,推进政府监管网格化、企业管理精细化、行业直管专业化,构建无缝隙安全责任链条。始终以“零容忍”的态度抓好隐患排查整治,持续推进烟花爆竹、煤矿和非煤矿山整合关闭工作,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坚持以法治的思维处理信访问题,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扎实推进平安渭南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全市社会大局稳定。
    持续推进双拥共建。一如既往地支持驻渭部队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健全国防动员体系,搞好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争创国家双拥城“五连冠”,不断开创双拥共建工作新局面。
    (六)坚持把深化改革、推进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激发发展生机活力
    深入推进各项改革。继续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争全市行政审批事项再减少10%左右,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进一步支持韩城搞好计划单列试点,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及县乡公务用车改革。推进镇村综合改革和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搞好第九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壮大混合所有制经济。继续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推行企业经营层年薪制。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和财税改革。积极转变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方式,更多地通过产权和股权投资、设立创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聚集,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工作,继续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试点。
    积极扩大开放合作。加快推动西渭融合发展,积极争取西安至华阴、大荔高铁公交化运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支持建设富平“中哈苹果友谊园”。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全面实施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精心办好第三届黄河金三角投资合作交流大会和秦商大会,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以渭南海关开关为契机,积极实施边疆、沿海港铁联运,构建东西货运大通道,全面落实支持进出口贸易企业相关政策,提高经济外向度。力争新增进出口备案企业30户以上,实现进出口总额2亿美元。
    推进创新型渭南建设。积极实施科技统筹创新五大工程,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10个,力争省级重大科技成果中试基地落户我市。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科技服务和风险投资,探索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积极破解科技投入瓶颈制约。深入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发挥好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作用,力争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5亿元,专利授权量达到650件,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35%。创新方式、搭建平台,不断加强引才、育才和用才工作,加快实施三个“百人计划”,大力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和部省高层次人才(团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三、以依法行政为核心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推进依法治市的若干意见》,坚持用法治的思维、法治的方式推进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强化法制教育,推进全民守法。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遵法,健全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崇尚法治信仰,增强法治意识, 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加大全民普法宣传力度,扎实推进“法律六进”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法治文化教育社会民众,用法治思想引导社会舆论,提高全民对法律的认知度和遵从度,形成全社会尊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依法严格履职,提高执法效能。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科学民主决策制度, 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探索建立责任追究和倒查机制,坚决防止越权决策、随意决策和违法决策;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着力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加快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和慢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探索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坚决克服交叉执法、多头执法和低效执法;完善行政执法程序, 全面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重大执法审核、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和持证上岗等制度,引入第三方机构对行政效能进行评估,建立领导干部干预行政执法记载制度,坚决杜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和徇私枉法,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加强监督制约,规范权力运行。强化政府内部的制约与监督,对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逐步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逐步实行全覆盖审计。加强行政监察,完善政府督查体系,建立行政复议纠错、行政诉讼败诉报告制度,落实行政问责制。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的意见,重视司法、舆论和社会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廉洁从政,持续改进作风。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讲政治、守规矩,时刻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狠抓整改落实,健全制度机制,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坚持从严治权、从严治官、从严治“一把手”,对懒政庸政怠政、不作为的严肃问责,对不敢抓不敢管、混日子的干部,坚决采取组织措施。严格执行新《预算法》,大力倡俭治奢,政府所有收支一律纳入预算管理,所有公共资金一律接受审计监督,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会议、文件持续减少,“三公”经费支出明显下降。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加强绩效考核和效能监察,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
    各位代表,我们深知,人民群众对渭南发展充满着期待和向往;我们也深知,千里之远需跬步以至,发展大业在日积月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需要我们从改革发展的一点一滴做起,从群众期盼的一情一事做起,从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做起。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低调务实、埋头苦干,砥砺奋进、合力向前,共同创造渭南更加美好的明天!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
关于渭南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
(2015年3月2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经过审议,并根据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报告,决定批准《关于渭南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渭南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关于渭南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5年2月27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渭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渭南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全市按照“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抓项目扩投资,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优生态促改革,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下保持总体平稳发展。
    一是经济平稳增长。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1460.9亿元,增长10.5%,高出全省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总量首次进入全省前五,占到全省的8.3%。
    二是产业发展提升。粮食生产稳定,总产206万吨。果菜、奶畜标准化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完成农业增加值207.2亿元,增长4.9%。规模以上工业产能有序释放,工业增加值达到638.4亿元,增长12.3%。产服进一步融合,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9.3亿元,在GDP中占比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全年增长9.7%,增速居全省第一。
    三是投资规模扩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46.3亿元,增长2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65.6亿元,增长20.3%。全市28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63.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5.3%。其中,5个省考项目完成投资56.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8.1%,投资进度居全省前三位。国道108渭南至汉村段升等改造等33个项目建成投用。全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35个,到位资金570亿元,增长12.9%。
    四是消费稳中趋旺。在扩大消费、价格调控政策引导下,市场物价涨幅稳定在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8.6亿元,增长14%。全年接待游客3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2亿元,增长19.7%。“大华山旅游目的地”建设扎实推进,华山门票收入突破3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到1.9亿美元。
    五是财政金融运行稳健。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得到落实,财政收入稳中有增。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7.5亿元,占年度预算的101.1%,同口径增长15%。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64.6亿元,贷款余额811.4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9.3%和11.8%,存贷比为48.8%,较去年同期提升1.1个百分点,资金运行效率提升。
    六是居民收入提高。居民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5元,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8534元,增长12.8%(增速居全省第2位),分别高于全省均速1.6和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收入比为3.13∶1,较上年缩小0.06。
    七是民生得到保障。全年财政民生支出242.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2.8%。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房5.47万套。城乡居民养老参保277万人。实现脱贫18.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持续开展治污降霾、节能降耗和压煤减排,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4.3%和4%,燃煤削减323万吨,均超额完成预定目标。
    八是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累计下放、取消、转移经济社会管理权限1171项,公布市级部门权力清单291项。推动基础设施、能源化工、文化产业等5大领域项目向社会资本放开。率先在全省启动公车改革。县市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基本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初见成效。西渭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加快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中哈人民苹果友谊园合作共建。与韩国龟尾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与福州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深度对接合作。渭南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正式开关开检。
    总的来看,2014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平稳向好态势,经受住了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但也面临较多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工业经济增长乏力,增速趋缓;投资后劲不足,重大产业项目偏少;服务业总量小,档次低;新兴产业、创新驱动等带动能力仍然较弱;企业面临生存压力和转型挑战,内外市场需求总体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的任务十分艰巨;民生基础保障和环境质量改善,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差距。对此,我们都需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着力破解。
    二、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与预期目标
    2015年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稳中求进总基调,紧抓“一带一路”重大机遇,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加速推进“三区”联建和“四化”同步,加强民生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持经济社会有质量、有效益、中高速发展,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渭南。
    根据宏观形势环境和我市发展基础、现实条件以及要求,提出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80亿元,增长11%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规模达到2155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总量达到480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亿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72亿元,同口径增长12%。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9665元和9645元,增长11%和13%。
    ——城镇化率达到42%以上,新增就业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2‰以内。
    ——民生投入达到130亿元,脱贫人口18万人。
    ——万元GDP能耗下降3.8%,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绿化覆盖率达到38.3%。
    三、2015年重点任务与主要措施
    1.促进投资有效增长。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扩投资,突出围绕能源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与民生改善、新型城镇化等十大工程,计划实施市级重点项目300个以上,年度投资1464亿元,较上年增长22%。重点抓好西南铁路复线、黄韩侯铁路、渭玉高速、蒲白高速、沿黄公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推进澄城特种气体、添工冶金6万吨1,4—丁二醇项目、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电站、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建设等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北水厂、渭南热电联产、富平热电联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推动合凤高速及黄河大桥、大凤高速黄河隧道、渭南富平快速干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持续做好工业投资项目的土地、水电路气等要素保障。着力培育发展建筑企业集团,抓好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以专项投资、财政资金及土地资源、国有资产、金融资本等为引导,积极发展公私合营(PPP)等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在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推出一批适合民间投资意愿和能力的具体项目。积极发挥西洽会、黄河金三角投资合作交流大会的作用,策划储备一批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项目,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策划重大前期项目200个以上,估算总投资2000亿元以上。积极开展银企项目对接洽谈活动,拓宽项目融资渠道。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55亿元,增长22%。 
    2.加快产业创新驱动。加强全市工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推进企业提质增效。研究制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落实3D打印创投基金一揽子项目计划,重点加快推进3D打印与生物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落地。加快电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积极引进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及配套生产企业在我市投资建厂。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抓好产学研投联盟联建、高新产业创新能力专项工程。进一步制定落实企业物流销售、流动信贷等补贴政策和措施,抓好煤炭促销工作,加强煤电产销衔接,扩大直供电企业范围。推进企业节能降耗和煤炭削减工作。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680亿元,增长14%。
    3.着力培育服务业新业态。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联动发展,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拓展金融、电讯、电子商务等新业务。开发和拓展体育创意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加大对非公经济、中小微企业的税收和金融支持,进一步落实好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结构性减税政策,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继续扩展渭南沋河老街美食城的经营业务和范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消费持续增长。持续推进大华山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高新区万达城市综合体、华阴太华湖生态旅游度假示范区等一批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加强宣传推介,狠抓旅游环境综合治理,提升旅游景区承载能力,建设文化产业聚集区。加强商务、工商、税务等服务管理,促进中小微商业联合。积极落实支持进出口贸易企业相关政策,发挥渭南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陆路口岸货物监管场所作用,推动全市进出口贸易发展。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80亿元,增长14%;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以上。
    4.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启动实施《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西部最大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破解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难、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融资难和污染治理问题。加快推动果业发展,着力提升名片产品效应,带动城乡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菜篮子”生产供应、加工保障和市场流通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健全检验检测体系。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业和服务业,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以家庭为单元发展非农产业。加快“美丽乡村”工程,建设美好生态家园。
    5.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城镇、乡村、生态和谐发展,编制《渭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及实施方案。遵循“西渭融合,东进北扩,跨河发展”基本思路,拉大中心城市框架,畅通城市入口,优化城市路网,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优化开发渭河两岸生态空间。继续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持续全方位打造“沋河景区”、民生街样板示范街和仓程路亮化示范街三个精品工程。整合政策平台和激励机制,落实智慧城市、文明城市、创业城市多城联创。大力发展人才技能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人文环境和软实力。加强城乡统筹发展,根据土地、水资源、大气和生态等综合承载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城镇化规模结构,加快县城、重点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建设,力推就地城镇化。配套完善城乡融合区服务设施功能,促进产业、人口、城镇、公共服务资源进一步聚集。
    6.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民生优先,确保财政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0%以上。加大对食品、药品及住房等质量监测和价格监管力度,清理和规范教育、物业、水电、医疗等收费价格,提升科技、公安、民政、社保、救助、消防、应急等公共服务。扎实做好采煤沉陷区治理、移民搬迁和供暖供水等重点民生工程,启动县、镇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周转房工程建设。落实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净增2940元和1110元。新建改建公办幼儿园77所。城镇新增就业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落实“大学区”工作,加快“千校达标”工程建设。抓好社会保障和救助,落实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确保公、廉租房及时投用。做好大气治理、渭河治污、煤炭削减、节能降耗工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7.进一步扩大合作开放。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加快落实《西渭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丝绸之路建设、陆港经济和自贸区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两市部门对话、深度合作,拟定西渭轨道交通、信息同号、科教统筹、医保同城等项目合作计划。进一步深化中心城区建设百万人口城市方案和措施,吸引西安市等周边城市人群来渭消费。落实《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在黄河金三角投资合作交流大会、特博会等展会基础上,深入研究决策层面成立机构,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融合、社会事业等方面进一步合作,在区位和产业比较成熟的韩城市、潼关县等开展试点工作。抓住国家建设“一路一带”机遇,在油气管道、农产品等相关产业上,与丝路沿线城市积极合作。
    8.持续深化改革,激发发展动力。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抓好“清权、减权、制权、晒权”等环节。巩固公车改革成果,稳步实施市县机构改革和镇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创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模式。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加快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壮大。按照“非禁即准”的原则,全面放开投资领域,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强对民营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创新文化管理运营机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持续推进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试点工作。加强生态补偿工作,完善环保管理体制。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9.系统谋划编制“十三五”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研判“新常态”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理清“十三五”发展基本思路,创新规划编制方法,试点开展“多规合一”,切实做好重大支撑项目的谋划和衔接,编制出反映时代特征、经得起时间检验、符合渭南实际的好规划,使其成为我市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升级版”。
    各位代表,目前渭南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按照十八大精神的指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关于渭南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计划草案审查结果的报告
(2015年3月1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荣举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市财政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提交的《关于渭南市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以及2015年市级财政预算草案。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在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作委员会初审的基础上,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对全市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15年财政预算草案作了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14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大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的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716,000万元,减去韩城市调减收入48,900万元,预算调整为667,100万元,完成674,599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1.12%,剔除“营改增”政策性减收等不可比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5.01%。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1,915,427万元,加上预算执行中上级财政补助增加、转贷市县政府债券等,预算调整为2,957,395万元,当年完成2,933,253万元,占调整预算的99.18%,增长6.33%。
  2014年市人民政府试编的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为38,898万元,完成100,136万元,占预算的257.43%,增长59.65%。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为38,898万元,加上预算执行中上级财政补助,预算调整为167,038万元,完成207,562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24.26%,增长63.63%。
  (二)2014年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的2014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156,300万元,完成158,226万元,占预算的101.23 %,剔除“营改增”政策性减收等不可比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3.9%。市级财政支出预算为318,640万元,加上预算执行中上级财政补助增加、转贷市县政府债券等,减去市对县(市、区)补助,预算调整为486,106万元,完成446,648万元,占调整预算的91.88%,剔除中省一次性专款减少及部分专款列支县级等不可比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0.6%。
  2014年试编的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为23,045万元,完成75,896万元,占预算的329.34%,增长191.31%。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为23,045万元,加上预算执行中上级财政补助,预算调整为55,771万元,完成88,526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58.74%,增长85.18%。
  (三)对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201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工作部署,贯彻落实中省积极财政政策要求和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决议,坚持稳中求进,抓项目扩投资,推改革强管理,保证了辖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基础。各级财税部门切实加强收入征管,保证了预算收入任务的完成。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较好地发挥了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作用。财政管理改革步伐加快,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得到加强。当年预算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指出,2014年,我市财政预算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影响财政增收因素增多,部分税种下降态势显现;全市税收收入比重偏低,收入结构调整还需重视;财力增加与支出需求增长差距呈加大趋势,财政支出压力增大;新《预算法》实施和财税改革深化预期影响较大,财政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15年财政预算报告及全市、市级预算草案,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体现了中省经济、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及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基本符合新《预算法》的规定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预算安排和工作措施是积极可行的。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市四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2015年市级财政预算草案,批准《关于渭南市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1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在市级财政预算执行中确需调整的,应依法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为确保2015年预算任务的顺利完成,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
  (一)全面贯彻落实新《预算法》,积极推进法制化预算管理。要认真学习、全面理解新法,准确掌握新法的精神、原则和各项具体规定,增强法治意识,自觉把新法的规定要求作为从事预算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严格依法办事,严肃财经纪律。要注重法律实施,当年预算安排及执行中要严格依法、执法,对违法者依法追责,打好法制化预算管理的基础。
  (二)依法严格征管收入,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要正确处理“不得向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下达收入指标”与保证预算收入目标完成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立依法严格征管收入新机制。进一步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厘清税源基础,逐步建立纳税户全程监管机制;坚持税负公平公正原则,依法严格清理税收优惠政策;强化税收稽查,杜绝多征、提前征收和减、免、缓征税款及收入混库行为,督促实现税款及时足额入库。继续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的征管,并加大日常督促检查力度,确保收入及时足额缴库。
  (三)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增加可用财力总量。要深入研究国家财税体制改革取向,及早应对,提前做好相关基础工作。要紧抓国家增大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清理规范专项性转移支付补助的体制改革机遇,尽可能多地争取上级补助,增加可用财力总量。要继续做好财政支持地方项目的策划、包装、上报工作,用好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发展的各项投资政策,努力使我市更多项目列入中省财政计划盘子,为地方经济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财源基础。
  (四)优化支出结构,积极保证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预算安排及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就业、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支持保障力度。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战略性产业、科技型产业,实现资金效用最大化、长期化。着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五)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以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规定》等,建立健全预算约束机制。全面深入推进预决算公开,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巩固落实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成果,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继续清理整合专项资金,建立健全项目库和政策库,完善管理办法,保证资金效用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建立实施财政支出全程问效制度,构建支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绩效考核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六)深化财政改革,加大财政监管力度。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全面推进全口径预、决算管理,加快实施和完善以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为主要内容的预算体系。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改革。继续细化预算编制,合理确定预算定额标准,进一步提高预算准确性。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重视政府性债务的清理化解,健全债务管控机制。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
关于渭南市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15年财政预算的决议
(2015年3月2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经过审议,并根据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报告,决定批准《关于渭南市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15年市级财政预算。


关于渭南市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1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
                  报  告
——2015年2月27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渭南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主要工作
    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工作总基调,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坚持“三区”协调推进,“四化”互促共动,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在此基础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基本正常。
    (一)2014年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根据2014年12月份财政收支报表统计,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74,599万元,占调整预算667,100万元的101.12%,剔除“营改增”减收及非税一次性收入等不可比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5.01%。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各项税收422,261万元,下降5.13%,主要是煤、焦、钢等资源产品价格及销量下跌影响。其中:增值税77,948万元,下降12.41%;营业税124,552万元,下降7.91%,主要是受“营改增”的政策性影响;企业所得税20,182万元,增长9.06%;个人所得税7,596万元,下降8.14%;资源税14,893万元,下降21.51%;房产税10,561万元,增长4.76%;城镇土地使用税9,031万元,增长14.99%;城市维护建设税32,475万元,下降34.66%。非税收入252,338万元,增长22.81%,其中:专项收入132,735万元,增长23.59%;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81,155万元,增长11.99%;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18,990万元,增长83.83%,主要是上缴专户利息、资产处置等一次性收入较多。 
    2014年,年初汇总编制的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1,915,427万元,加上预算执行中,中省财政增加补助、转贷市县政府债券等,全年财政支出调整预算为2,957,395万元。2014年,全市财政支出完成2,933,253万元,比上年增加174,544万元,增长6.33%,完成调整预算的99.18%。主要支出项目的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321,690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国防与公共安全117,817万元,增长9.46%;教育627,140万元,下降5.85%,主要是2013年一次性教育支出较多;科学技术25,461万元,增长48.54%;文化体育与传媒72,880万元,增长1.53%;社会保障和就业376,244万元,增长8.55%;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303,969万元,增长12.98%;节能环保75,816万元,增长6.96%;城乡社区事务126,861万元,增长45.25%;农林水事务540,683万元,增长12.84%;交通运输58,707万元,增长5.01%。
    2014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8,226万元(含高新区、卤阳湖、经开区,下同),占预算156,300万元的 101.23%,同口径增长13.9%。市级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各项税收98,659万元,增长10.13%,其中:增值税14,671万元,增长50.83%,主要是市级固定收入增加;营业税28,794万元,下降2.92%;企业所得税5,719万元,增长19.69%;个人所得税1,675万元,增长15.28%;资源税5,460万元,下降17.52%;房产税3,744万元,增长48.16%;城镇土地使用税2,804万元,增长30.42%;城市维护建设税7,729万元,下降24.39%。非税收入59,567万元,增长3.59%,其中:专项收入16,974万元,下降0.66%;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33,730万元,下降10.11%;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7,747万元,增长227.15%。 
    2014年,经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的市级财政支出预算为318,640万元,加上预算执行中,中省财政增加补助、转贷政府债券等,减去市对县(市、区)补助,全年财政支出调整预算为486,106万元。2014年,市级财政支出446,64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1.88%,剔除中省一次性专款减少及部分专款列支县市等不可比因素,同口径增长10.6%(下同)。主要支出项目的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51,175万元,下降14.01%;国防与公共安全39,511万元,增长8.34%;教育31,850万元,增长3.93%;科学技术13,579万元,增长93.57%;文化体育与传媒18,457万元,增长10.11%;社会保障和就业38,104万元,增长7.52%;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28,085万元,增长7.10%;节能环保25,190万元,增长31.41%;城乡社区事务42,826万元,增长36.02%;农林水事务91,949万元,增长27.41%;交通运输23,101万元,增长5.10%。
    (二)2014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14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100,136万元,完成预算的257.43%,增长59.65%。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207,562万元,增长63.63%。
    2014年,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75,896万元,完成预算的329.34%,增长191.31%,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增加。其中:地方教育附加收入1,346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9,061万元,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50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2,689万元,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收入1,389万元。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88,526万元,增长85.18%。主要支出项目是:社会保障和就业2,425万元,城乡社区事务58,286万元,农林水事务20,681万元。
    现在全市财政收支正在核实清理,中省补助结算对账尚在进行,最终数据与12月份月报数相比会有一些变化,待决算汇审编出后,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三)2014年财政主要工作
    ——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面对财政增收十分困难的形势,各级财税部门始终把推进税收征管改革、强化税收保障作为组织收入工作的重点,创新机制,强化措施,不断加大组织收入力度。市县同步推进税收协助,整合利用各种征管资源,加强涉税信息比对应用,堵塞收入漏洞,形成了社会多部门综合治税的新格局。深化国地税联合办税,重点推进国地税在纳税申报、委托代征和税源管理等方面合作,实现联合办税全覆盖。在餐饮、住宿等行业实施网络在线发票摇奖,充分调动了消费者索取发票的积极性。坚持早部署、严考核,抓主体税种,抓薄弱环节,抓重点县市,有针对性地开展税务稽查和专项检查,不断挖掘增收潜力,超额完成了地方财政收入任务,大部分县市区增幅在10%以上。
    ——支持稳增长成效明显。坚持资金政策“双轮驱动”,全力支持稳增长调结构。安排资金2.02亿元,通过贴息、奖励和设立创投基金等方式,加大对增材制造(3D打印)、科技创新、循环经济和企业技术改造等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增长和转型升级。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在6户企业开展股权投资试点,建立了财政资金循环使用机制。筹措资金1.12亿元,支持节能减排、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改善了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扩大“营改增”试点,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和贴息政策,累计减免税收2.5亿元,撬动银行贷款1.89亿元,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投入资金3亿多元,支持引黄入渭、中心城市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经过积极争取,主城区集中供热项目成为西北五省唯一被财政部确定的PPP示范项目。实施财政资金存放商业银行考核激励办法,充分调动了商业银行支持我市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拨付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5582万元,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风险保障50亿元,有效降低了农业风险,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各项民生政策落实到位。全年财政民生支出242.9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82.8%,各项“提标扩面”政策较好落实。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建立了“农村八大员”等15个群体待遇政策调整机制,完善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全面实施了临时救助制度,提高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各类社会保障对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将高校毕业生享受社会保险补贴范围扩大到小微企业,大学生就业见习补贴标准提高到1000元。医疗卫生方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财政补偿政策较好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由年人均300元提高到35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由年人均30元提高到35元,促进城乡医疗服务均等化。教育方面,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190所薄弱中小学建设,改善了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学前一年、特殊教育、高中生均经费标准,分别达到1150元、4000元和600元。实现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生均经费补助和贫困生资助“三个全覆盖”。文化方面,支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市博物馆、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受到了广大群众普遍欢迎。住房保障方面,中省市财政投入14.6亿元,争取各类低息贷款16.4亿元,保障性住房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惠民政策落实方面,探索建立了政策宣传一本清、补贴发放一卡通、群众投诉一拨灵、基础信息一比明的“四个一”惠民政策落实促进机制,民生政策落实碎片化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在全国首创实施了惠民补贴“一卡通”担保贷款业务,累计发放担保贷款11.3亿元,惠及全市5万多户城乡居民,成为破解群众融资难题的“金钥匙”。
    ——争取上级支持取得新成绩。面对全市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实际,把争资金、争项目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争取上级各类转移支付补助持续增加,特别是争取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92亿元,较上年增加6.2亿元;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7.3亿元,较上年增加1.1亿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精心组织2015年省级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主动对接,及时沟通,市县联动,我市项目申报的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全省前列,为争取中省支持奠定了坚实基础。
    ——财政改革有序推进。深化专项资金管理改革,加大清理整合力度,市级专项资金项目清理减少了三分之一,集中财力办大事、保重点。积极开展市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全面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市县政府和部门预决算以及“三公经费”全部向社会公开。全市所有预算单位全面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改革,制定出台了市级机关会议费、差旅费等6项公务支出管理办法,健全和细化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体系,全市“三公经费”支出下降21.7%。理顺了经开区财政分配关系,各县市区建立完善了县对重点镇财政管理体制。对我市政府性存量债务逐笔进行了清理甄别,为将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存量债务债券置换等奠定了基础。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会计服务监管新机制,在全省率先推行各类培训服务实施政府采购工作。不断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执收单位上线率达到93.3%。
    在全市各项财政工作和改革稳步推进的同时,财政运行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税源结构单一,煤、焦、钢等能源行业税收减收较多,税收收入下降,税收收入比重偏低;刚性支出增加较多,特别是支持改革、保障民生和污染防治等方面资金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财政压力较大;财政管理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5年财政预算安排草案
    2015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全市财政经济既面临诸多机遇,也面临不少困难。收入方面,中省实施“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我市“三区”政策叠加,投资和消费需求旺盛,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实施,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力支撑,为财政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要看到,资源产品价格可能仍呈现持续低位运行态势,能源化工、有色冶金等行业市场需求短期内难有大的改观,加之连续几年实施“营改增”等结构性减税政策,我市财政收入增速回落。支出方面,过去形成的一些刚性支出,尤其是各项民生支出仍需继续保障,而新的支出需求又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国家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部分困难群体补助提标等涉及个人的新增支出比较多,稳增长、调结构方面的支出需求也很大,收支矛盾非常突出。
    根据中省预算编制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经济工作总体部署,2015年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省经济财政工作会议和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要求,深化财税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合理安排收入增长,提高财政收入质量;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严控一般性支出,加强政府财力统筹,确保各项民生政策落实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顺利实施,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按照新修订《预算法》的有关要求,2015全市预算编制做了进一步改进:一是正式编制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提交市人大审议的预算草案由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预算构成,形成了全口径预算体系;二是按照财政部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的要求,将涉及我市的地方教育附加、从地方土地出让收益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和教育资金等政府性基金收入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三是按照财政部颁布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将市级支出预算细化到支出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
    (一)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安排草案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根据201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财政收支形势,201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目标为720,000万元,剔除“营改增”减收及非税一次性收入等不可比因素后,增长12%。
    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201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0,000万元,加上中省各类补助收入1,281,514万元,上年结转结余收入14,459万元,全市财政收入总计2,015,973万元。减去上解上级支出82,823万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33,150万元,剔除中省提前通知专款补助等不可比因素后,增长7.63%。
    (二)市级一般公共预算安排草案
    2015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目标为172,000万元,剔除“营改增”减收及非税一次性收入等不可比因素后,增长12.5%。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项目安排是:税收收入112,348万元,增长13.88%,其中:增值税19,075万元,增长30.02%;营业税34,488万元,增长19.77%,主要是考虑到“营改增”因素影响,增值税预算增幅较高,营业税增幅降低;企业所得税6,657万元,增长16.40%;个人所得税2,086万元,增长24.54%;资源税8,100万元,增长48.35%,主要是考虑了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因素。非税收入59,652万元,增长0.14%,其中:专项收入17,576万元,增长3.55%;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33,476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2,000万元,加上中省对我市的各项补助758,070万元和上年结转结余收入4,946万元,市级财政收入总计935,016万元。减去上解上级支出5,135万元和市对县(市、区)的各项补助625,009万元后,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4,872万元,剔除中省提前通知专款补助等不可比因素后,增长11.03%。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是:
    教育支出34,517万元。主要用于义务教育基本保障,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学前一年免费和生均经费补助等方面。
    科学技术支出11,491万元。主要用于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增材制造(3D打印)等方面。
    文体传媒支出9,027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文化精品创作,一元剧场,文物保护等方面。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5,112万元。主要用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八大员”等相关困难群体补助,高龄老人生活保健补贴,行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方面。
    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3,265万元。主要用于城乡医疗保险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补助,公立医院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等方面。
    节能环保支出13,427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等方面。
    农林水支出16,451万元。主要用于支持畜牧业、特色果业发展,秦东大地园林化和南塬绿化,农田水利建设,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
    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7,317万元。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
    商业服务业等支出2,592万元。主要用于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等方面。
    2015年市级“三公经费”预算7,603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下降23.8%,其中:因公出国(境)费与上年基本持平;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5,844万元,下降20%;公务接待费1,700万元,下降35.2%。
    (三)全市和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草案
    2015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133,670万元,增长33.49%,主要是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增加;加上上年结转收入,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159,174万元。
    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106,670万元,增长40.55%;加上上年结转收入,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127,850万元。
    (四)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草案
    根据收取国有资本收益的企业范围及其预计税后利润测算,2015年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60万元;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支出预算60万元,主要安排用于商业服务业等事务。
    (五)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草案
    2015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425,868万元,加上上年社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349,050万元,收入总计774,918万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支出预算368,522万元,年末滚存结余406,396万元,其中当年收支结余57,347万元。
    三、2015年财政重点工作
    (一)创新征管措施,全力抓好组织收入。在全面推进税收协助和国地税联合办税的基础上,把涉税信息比对应用作为税收征管的突破口,进一步扩大范围,针对重点税源和薄弱环节开展税收稽查和专项检查,挖掘潜力,堵塞漏洞,使税收保障作用进一步体现到财政增收上。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坚决制止和纠正擅自出台减免税或先征后返等变相减税政策,做到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努力提高收入质量,确保全年收入预期任务完成。与此同时,研究国家转移支付补助政策,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努力争取上级补助不断增加。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项目的策划、包装,力争将更多的项目列入中省计划盘子,不断增强财政实力。
    (二)加强民生保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注重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确保财政民生支出占到财政支出的80%以上。不折不扣执行民生政策,事关城乡居民个人的补贴类资金足额安排、优先保障、及时兑现。落实好创业就业政策,推动全民创业、大众创业。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公共卫生补助标准,支持建立城乡大病统筹保险制度,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健全教育文化投入机制,推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促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推进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保体系改革,调整优化工资结构,加强市级事业单位工资管理,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发放。
    (三)创新投入方式,促进经济稳增长。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由直接支持产业、企业发展,逐步转变为实施股权投资、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等间接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大产能,促进工业稳增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2015年市财政支持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及循环经济等专项资金股权投资比例达到50%以上,畜牧业、果业发展等专项资金股权投资比例达到30%以上。统筹各类专项资金,安排9000万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产业集群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和工业稳增长;安排7000万元,支持科技创新、科技研发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安排5700万元,支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全力推动主城区集中供热示范项目顺利实施,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金合作(PPP)模式,引导更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搞好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健全财政支农政策,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推进财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贯彻新《预算法》,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大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二是全面推进财政信息公开。除涉密信息外,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全部公开预决算,细化公开内容,推进财政政策、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结果等公开。三是持续推进专项资金管理改革。加大资金清理整合力度,对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建立完善市级项目库。扩大财政重点绩效评价范围,开展部门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工作,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四是全面启动政府债务管理改革。研究出台政府债务管理、预算管理及风险预警等办法,做好政府债务纳入预算、存量债务债券置换等工作,有效防范债务风险。五是加快推进税制改革。将建筑业、房地产业、生活性服务业和金融业纳入“营改增”范围;落实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政策;做好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等税制改革准备工作,确保改革有序推进。六是强化财政管理。规范县市区对重点镇财政体制运行,激发镇发展活力和动力。全面开展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清理检查,建立银行账户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拓展“一卡通”担保贷款业务,覆盖全市所有镇村,不断提高贷款总量。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全面完成房地产产权集中管理工作任务。
    (五)加强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推进落实“八项规定”常态化,严格遵守国务院“约法三章”,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各级一律不新建楼堂馆所,财政供养人员、公务接待和公费出国经费只减不增,严格控制差旅费、会议费等一般性支出,支持推进公务用车改革,持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改革,强化对公务消费行为的财政监管,切实控制行政运行成本。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重点支出需要。加快预算下达和资金拨付,建立结余结转资金定期清理机制,盘活存量资金,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015年,财政工作和改革任务非常繁重,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的各项决议,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改革创新,扎实工作,持续推进民生财政、绩效财政、阳光财政、活力财政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关于渭南市2014年财政
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财政预算草案
审查结果的报告
(2015年3月1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荣举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市财政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提交的《关于渭南市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以及2015年市级财政预算草案。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在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作委员会初审的基础上,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对全市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15年财政预算草案作了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14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大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的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716,000万元,减去韩城市调减收入48,900万元,预算调整为667,100万元,完成674,599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1.12%,剔除“营改增”政策性减收等不可比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5.01%。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1,915,427万元,加上预算执行中上级财政补助增加、转贷市县政府债券等,预算调整为2,957,395万元,当年完成2,933,253万元,占调整预算的99.18%,增长6.33%。
  2014年市人民政府试编的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为38,898万元,完成100,136万元,占预算的257.43%,增长59.65%。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为38,898万元,加上预算执行中上级财政补助,预算调整为167,038万元,完成207,562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24.26%,增长63.63%。
  (二)2014年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的2014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156,300万元,完成158,226万元,占预算的101.23 %,剔除“营改增”政策性减收等不可比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3.9%。市级财政支出预算为318,640万元,加上预算执行中上级财政补助增加、转贷市县政府债券等,减去市对县(市、区)补助,预算调整为486,106万元,完成446,648万元,占调整预算的91.88%,剔除中省一次性专款减少及部分专款列支县级等不可比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0.6%。
  2014年试编的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为23,045万元,完成75,896万元,占预算的329.34%,增长191.31%。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为23,045万元,加上预算执行中上级财政补助,预算调整为55,771万元,完成88,526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58.74%,增长85.18%。
  (三)对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201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工作部署,贯彻落实中省积极财政政策要求和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决议,坚持稳中求进,抓项目扩投资,推改革强管理,保证了辖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基础。各级财税部门切实加强收入征管,保证了预算收入任务的完成。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较好地发挥了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作用。财政管理改革步伐加快,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得到加强。当年预算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指出,2014年,我市财政预算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影响财政增收因素增多,部分税种下降态势显现;全市税收收入比重偏低,收入结构调整还需重视;财力增加与支出需求增长差距呈加大趋势,财政支出压力增大;新《预算法》实施和财税改革深化预期影响较大,财政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15年财政预算报告及全市、市级预算草案,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体现了中省经济、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及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基本符合新《预算法》的规定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预算安排和工作措施是积极可行的。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市四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2015年市级财政预算草案,批准《关于渭南市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1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在市级财政预算执行中确需调整的,应依法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为确保2015年预算任务的顺利完成,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
  (一)全面贯彻落实新《预算法》,积极推进法制化预算管理。要认真学习、全面理解新法,准确掌握新法的精神、原则和各项具体规定,增强法治意识,自觉把新法的规定要求作为从事预算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严格依法办事,严肃财经纪律。要注重法律实施,当年预算安排及执行中要严格依法、执法,对违法者依法追责,打好法制化预算管理的基础。
  (二)依法严格征管收入,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要正确处理“不得向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下达收入指标”与保证预算收入目标完成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立依法严格征管收入新机制。进一步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厘清税源基础,逐步建立纳税户全程监管机制;坚持税负公平公正原则,依法严格清理税收优惠政策;强化税收稽查,杜绝多征、提前征收和减、免、缓征税款及收入混库行为,督促实现税款及时足额入库。继续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的征管,并加大日常督促检查力度,确保收入及时足额缴库。
  (三)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增加可用财力总量。要深入研究国家财税体制改革取向,及早应对,提前做好相关基础工作。要紧抓国家增大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清理规范专项性转移支付补助的体制改革机遇,尽可能多地争取上级补助,增加可用财力总量。要继续做好财政支持地方项目的策划、包装、上报工作,用好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发展的各项投资政策,努力使我市更多项目列入中省财政计划盘子,为地方经济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财源基础。
  (四)优化支出结构,积极保证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预算安排及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就业、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支持保障力度。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战略性产业、科技型产业,实现资金效用最大化、长期化。着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五)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以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规定》等,建立健全预算约束机制。全面深入推进预决算公开,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巩固落实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成果,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继续清理整合专项资金,建立健全项目库和政策库,完善管理办法,保证资金效用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建立实施财政支出全程问效制度,构建支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绩效考核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六)深化财政改革,加大财政监管力度。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全面推进全口径预、决算管理,加快实施和完善以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为主要内容的预算体系。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改革。继续细化预算编制,合理确定预算定额标准,进一步提高预算准确性。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重视政府性债务的清理化解,健全债务管控机制。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
关于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工作报告的决议
(2015年3月2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雷超武受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会议充分肯定市人大常委会2014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2015年工作安排。会议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要求,市人大常委会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和推进法治渭南建设的部署要求,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改革创新,依法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推动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努力在促进科学发展、关注民生改善、维护司法公正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渭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工  作  报  告
——2015年2月28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雷超武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14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围绕主题主线,主动服务大局,积极改革创新,依法认真履职。全年共召开常委会议7次、主任会议18次,听取审议专项报告19项,发出审议意见8份,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82人次,开展执法检查1次、专题询问评议1次,组织视察调研60多次,较好地完成了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依法履行监督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强化宏观经济监督,推动经济平稳运行。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常委会以听取审议计划、财政、审计报告为重点,加强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提出要着力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工业稳定增长、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抓好审计问题整改和问责等建议,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预算审查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组织新修订《预算法》集中培训,明确财政预决算审查职责,提高审查专业化水平。出台《渭南市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关于与市财政局、审计局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的若干规定》,坚持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促进审计查出问题的有效解决,维护了正常的财政经济秩序。
  首启专题询问评议,助推中心城市发展。围绕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主题,坚持询问与评议相结合、与中心城市各类创建工作相结合,突出问题导向,实行市区联动、分级询问,通过明察暗访、定期例会、现场观摩、召开推进会等方式,深入扎实推进。询问评议大会电视现场直播,评议结果当场公布,社会各界反响强烈,中心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建设更加规范有序,管理更加精细到位,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及时出台专题询问办法,推进询问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开展重点工作监督,促进相关问题整改。围绕防洪安保,常委会听取审议全市防洪重点工程建设情况报告,提出要高度重视渭南城区内涝,坚持防汛与富民相结合,统筹考虑三门峡库区发展问题。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开展简政放权专项调研,听取审议权力清单制度落实情况报告,提出要建立权力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全面向社会公开,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围绕农业发展,听取审议现代果业强市建设情况报告,提出要高起点谋划果业强市工作,重视果业品牌建设和产业链的延伸,按要求落实各项扶持资金,不断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常委会还听取审议了公务员管理、社会治安管理和旅游工作情况的报告,与安康市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交叉执法检查,就存在问题提出建议,推动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重视民生领域监督,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围绕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常委会听取审议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情况报告,提出要加大公共卫生人员的配备、培训和培养,合理优化配置现有资源,强化公共卫生资金监管等意见。针对渭南城区供热覆盖率低的问题,听取审议中心城市供热情况报告,提出要统筹制定中心城市供热长远规划,切实做好这一关系群众贴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在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基础上,常委会还对境内主要交通干线“三堆”现象、禁毒工作、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进行了视察调研。连续第十九年开展“渭南环保世纪行”活动,推进我市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不断加强法律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开展首个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增强全社会的宪法和法治意识。制定出台《渭南市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组织专题培训,全面启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采取市县联动的方式,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就饮用水源保护、污水处理、中水利用等提出意见建议。听取审议法院执行工作情况报告,继续开展旁听法院庭审工作,组织对检察院民行检察工作进行调研,监督司法机关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认真办理群众来信来访,全年共受理来信来访648批件700余人次,人大信访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规范审议意见办理,努力提升监督实效。为进一步提高审议意见办理质量,常委会就审议意见整理、起草、征求意见提出明确要求,并在第34次常委会会议上,听取“一府两院”2014年度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对“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进行重点督查,推动教育惠民政策在民办学校的落实,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改进人事任免工作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厘清报告事项范围。针对长期以来重大事项界定不具体等问题,常委会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的要求,在调研讨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各级政府在区域发展规划变更、城乡建设规划调整、重大管理体制变更和行政区划调整、大额财政资金使用和政府举债融资、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大宗土地和矿产资源配置、重大公共设施建设、重大民生工程实施等重大决策出台前,要向本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报告,为全市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提供了依据。
  服务中心工作大局,适时作出决议决定。常委会始终把服务中心工作大局作为行使职权的首要任务,紧跟全市重大决策部署,先后作出批准2013年市级财政决算,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收支安排及市级预算调整等决议决定。批准将2.4亿地方性政府债券资金用于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2.7亿用于市级重大公益性项目建设,保证了重点项目建设和民生工程的实施。
  依法进行人事任免,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坚持拟任人员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与常委会组成人员见面并作供职发言、会议表决后颁发任命书、会同组织和人社部门一起到被任命人员任职单位宣布任职决定等制度。全年组织50人参加法律知识考试,8人进行供职发言,并在全省率先组织新任命人员向宪法宣誓。积极探索任后监督新途径,首次提出“一府两院”有关人员任期内要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履职情况,增强被任命人员的法治意识和受人大监督意识。
  三、全面提供支持保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加强代表上下联系。深入开展“双联系、接地气”活动,由40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13名机关县处级干部联系400多名市人大代表,每位代表联系10名共计4520名群众,定期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建立记实台账,及时反馈群众诉求,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开展述职活动,部分市人大代表带头就年度履职情况向所在选区的人大常委会进行专题报告,密切代表同选区选民及选举单位的联系,广大代表接受监督和向人民负责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提高服务代表水平。围绕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财政预算执行、重点项目建设、治污防霾等专题,常委会先后组织78人次在渭省人大代表开展视察调研,为参加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做好充分准备。开展“代表风采展示月”活动,对10名优秀基层市人大代表的先进事迹在渭南日报和渭南电视台进行集中展播,激发广大代表履职热情。及时向省、市人大代表发送人大工作动态,全年发送25期4万多条,增强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了解和监督。结合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对部分市人大代表进行培训,提高代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职的能力。完善代表列席人大会议制度,全年共有36名基层代表列席了常委会会议。
  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实行常委会领导包案办理重点代表建议制度,常委会议专题听取办理情况报告,建议办理质量不断提高。四届人大六次会议代表共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64件,现已办结53件,其余11件正在积极办理之中,建议办理做到了事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
  四、坚持政治制度自信,积极推进实践创新
  扎实开展庆祝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常委会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层、在群众、在社会”为主线,组织召开理论研讨会、举办知识竞赛和书画摄影展、开展集中采访等8项系列庆祝活动,回顾总结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年来的光辉历程,系统宣传全市各级人大依法履职、促进民主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增强全市上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
  筹备召开市委人大工作会议。根据市委的部署,常委会领导同志深入全市各县(市、区)进行调研,并召开相关部门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市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提出八个方面20多条新举措。特别是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编制单列、乡镇人大设立办公室并至少配2名工作人员等举措,回应了全市人大的重大关切和呼声,有利推动解决基层人大长期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推进民主法治领域改革。按照市委关于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的意见要求,常委会坚持把改革体现在依法履职中,把创新体现在工作成效上,不断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完善常委会同人民代表的联系、通过询问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等3项改革任务取得明显进展,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等4项改革正在有序推进。
  五、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切实抓好自身建设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把学习党的各项理论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贯彻始终,真刀实枪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共征集到对常委会党组及机关的意见建议43条,列出整改问题清单26项,已全部得到了整改和落实。及时传达落实市委有关精神和要求,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依法履职全过程。严守党的各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保证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重大决策在人大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
  着力提升工作效能。进一步明确常委会领导职责分工,建立秘书长工委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对常委会工作部署的督办落实更加有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出台严明作风纪律五项要求,对干部“慵懒散”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修订完善会议制度,严格请销假纪律,定期对常委会组成人员出席会议情况进行通报,提高参会率。完善会议工作规程和公民旁听制度,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三严三实”要求,不断改进文风会风,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作风已然形成。
  切实加强沟通交流。通过召开座谈会、列席常委会、视察调研等形式,加强同县(市、区)人大的联系。通过汇报研讨、考察交流等形式,密切与省人大和兄弟市人大之间的联系。坚持办好《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公报》、《人大工作通讯》、《渭南人大年刊》和渭南人大网站,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稿件40多篇,对外形象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常委会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是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全体人大代表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一府两院”和各县(市、区)人大密切配合的结果,也是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各方面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常委会向大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宪法法律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主要是:监督工作实效性依然不强,对法律法规监督仍是薄弱环节,为代表服务保障的水平有待继续提高,常委会及机关自身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我们要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加以改进。
2015年主要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决定》和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改革创新,努力在谋划地方立法上有新思路,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上有新进展,在创新监督方式上有新突破,在规范人事任免上有新举措,在强化自身建设上有新提升,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渭南作出应有贡献。
  推动法治渭南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落实国家赋予设区市地方立法权相关规定,扎实开展立法调研,认真制定立法规划,抓紧启动立法工作。着眼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继续推动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制,围绕“六五”普法与反贪污贿赂和反渎职侵权工作开展重点监督。认真落实《渭南市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严格审查各类规范性文件,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全体代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突破,带头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社会共同推进依法治国。
  狠抓市委《意见》落实。把落实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作为重要抓手,出台落实《意见》重要举措分工,将常委会所承担的任务进行分解细化,落实到各个工作机构。结合推进民主法治领域改革,出台完善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财政预决算监督等配套措施,规范理顺工作机构设置。根据市委安排,适时开展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情况专项检查。
  积极履行监督职责。及时审议计划、财政等报告,做好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监督。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环境保护等中心工作,开展视察调研。及时听取审议城市规划执行、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及教育方面的专项和专题工作报告,增强人大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重点,上下联动开展好执法检查。不断创新人大代表评议工作,推进询问工作常态化。进一步完善旁听法院庭审、审计查出问题跟踪监督等制度。
  认真行使决定任免权。出台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办法,对重大事项范围进行明确和界定。坚持选举任命人员与常委会组成人员见面、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和供职发言制度,规范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和任命人员向宪法宣誓办法。开展政府组成人员、法院副院长、检察院副检察长向人大常委会述职活动。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继续开展“双联系、接地气”活动,进一步密切与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建立代表工作联络机构,不断提高服务代表水平。建立健全代表履职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代表履职登记建档制度。坚持和完善代表集中视察、专题调研、列席常委会会议等制度,提高代表议案、建议办理质量。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法治意识和担当精神,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做到守纪律、讲规矩。加强政治理论和人大业务学习,坚持和完善“五个一”学习制度,不断丰富学习形式和内容,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加强调查研究,修订和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进一步提高常委会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改进作风,为常委会依法履职提供有力保障。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光荣而艰巨,人民寄予我们的期盼殷切而厚重。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凝心聚力,创新实干,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而努力奋斗!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
关于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2015年3月2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张振伯院长所作的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会议充分肯定市中级人民法院2014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2015年工作安排。会议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要求,市中级人民法院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司法为民,深化司法改革, 强化审判工作,推进公正司法,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审判机关的职能作用,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渭南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015年2月28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振伯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4年的主要工作
  2014年,市中院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省法院的监督、支持和指导下,坚持“公正司法、司法为民”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为平安渭南、法治渭南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全面加强审判执行工作,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始终把法院工作放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从服务全市工作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推进,坚持执法办案第一要务,全市法院共办理各类案件26259件,其中审判执行案件22113件、减刑假释案件2337件、诉前调解案件1809件。市中院共办理各类案件3936件。
  依法惩治刑事犯罪,着力维护社会稳定。全市法院审结刑事案件1815件,判处罪犯2504人,其中市中院审结268 件。严厉打击宗教极端违法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毒品犯罪,审结此类案件125件,判处164人。积极开展整治村组、社区等基层干部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审结村组、社区干部犯罪案件28件,判处40人。依法严惩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严重暴力犯罪,审结故意杀人、伤害、绑架、强奸等案件624件,判处841人。严厉打击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审结“两抢一盗”案件631件,判处996人。充分发挥反腐败职能作用,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75件,判处103人。依法惩治各类严重经济犯罪,审结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案件45件,判处81人。加大轻微刑事案件和解及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力度,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率为58.3%。
  妥善审理民商事案件,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全市法院审结民商事案件16928件,其中市中院审结1173件。依法保障民生权益,审结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及婚姻家庭等案件9125件。高度重视“三农”案件,审结农产品买卖、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农村土地承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等案件631件。加大违约失信行为制裁力度,审结各类合同纠纷案件5591件。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全市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调撤率为72.75%,高出全省法院平均水平5.57个百分点。
  积极化解行政争议,着力促进依法行政。慎重审理行政诉讼案件,切实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全市法院审结行政案件274件,其中市中院审结62件。加大非诉执行案件执行力度,执结非诉行政案件54件,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加大涉及土地征收、城建拆迁、社会保障等领域的群体性行政案件协调处理力度,促使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一审行政案件和解撤诉率为58%。
  加大执行工作力度,着力保障群众胜诉权益。认真贯彻执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决议》,更新执行理念,规范执行行为,改进执行作风,完善执行机制,加大执行力度,全市法院执结案件3098件,执结率为88.51%,标的到位率为94%,其中市中院执结96件。积极筹建执行指挥中心,完善执行威慑联动机制,强化执行措施,通过媒体曝光200多个失信被执行人,促使被执行人履行裁判义务,全市法院全部实现无执行积案创建目标。自觉接受人大常委会对执行工作的专项检查,促进全市法院执行工作取得新成效。
  加强涉诉信访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坚持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法官携卷下访和对困难当事人回访等活动,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来信来访较上年分别下降18%和13%。继续深化“访转诉”机制,认真落实立案提示、判前释法、判后答疑等制度,狠抓案件质量,努力提高服判息诉率。对突出的涉诉信访问题,严格落实“五定一包”责任,集中力量化解,上级交办的117件涉诉信访案件全部化解。我市法院化解涉诉信访案件的作法受到最高法院充分肯定。
  二、加强法院管理,注重工作实效
  加强审判管理,提升审判质效。修订完善审判质效评估体系,加强审判流程管理,严格超审限责任追究,全市法院法定审限内结案率为99.91%,均衡结案度较去年有较大提高,收结案呈现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深入开展庭审评查和优秀裁判文书评查活动,共评查庭审2136次、裁判文书12006件、案件19800余件。严格执行院长包抓基层法院、庭长包抓基层法庭和带案指导、发改案件与基层法院交换意见、案件归档前评查等制度,案件发改率、标的到位率和实际执行率较去年有较大改善,重点考核指标居全省前列。
  发挥审判职能,服务全市工作大局。认真落实全市法院《为陕西东大门建设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充分发挥审判职能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意见》,创新推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依法保障民生的各项司法举措,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紧紧围绕 “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总基调,主动延伸职能,组织召开涉诉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座谈会,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市中院审结涉及中联重科、陕化集团、陕西焦化等重点企业重大案件18件,涉案标的9000余万元。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提出司法建议40余件,坚持每年向市政府报送行政案件司法审查情况,帮助有关部门完善社会治理措施。
  坚持司法为民,推进司法民主。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便民设施,充分发挥服务职能,积极打造热情周到、耐心细致、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官”工作机制,法官工作室就地解决纠纷4000余件。扎实开展审判工作“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活动,采用“五进”方式审理案件4025件。积极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和征询旁听庭审公民意见建议等活动,向7563名旁听庭审的代表、委员和群众征询了2967件案件裁判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落实诉讼费缓减免政策,市中院为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依法缓减免交诉讼费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化管理模式。坚持物资装备向办案一线倾斜,全市法院建成上联省法院下通基层法庭的内部专网,实现案件信息同步录入、卷宗同步扫描、审判进程实时网上监督、内部公文网上流转、档案后勤网上管理,初步建成科学高效的技术和管理平台,促进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化。加强专业技术员队伍建设,建立完整的运行制度,信息安全得以保障,网上办公办案有序运行。全市法院建成数字化法庭14个,开始试行视听数字同步硬盘录像、各种证据同步展示、庭审同步直播,提高了庭审效率、规范了庭审活动。
  三、遵循司法规律,稳步推进法院改革
  改革审判权运行机制。试行主审法官办案责任制和合议庭负责制,推选4名审判经验丰富、办案能力强的法官为主审法官,分别组成合议庭,赋予相应权力,落实办案责任,办结各类案件86件,审判质效明显提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主审法官增加到12名,深入推行主审法官办案责任制。建立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主管院长、审委会委员旁听制度,提前介入,了解案情,为克服“审而不判,判而不审”做了有益尝试。积极推行院领导带头办案制度,院长、副院长和审委会委员办结案件28件,受到上级法院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扩大司法民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监督司法的广度和深度,全市11个基层法院全部完成陪审员“倍增计划”,人民陪审员达624名,全市法院一审案件陪审率为90.31%,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比例逐年提升。
  不断加强审判工作创新。与全市行政机关密切配合,深入推进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创新少年审判人性化办案、社会化关护和立体化防控机制,全省法院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会议在我市召开,市中院少年审判庭被团省委授予“青少年维权岗”称号,被最高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少年审判工作先进集体。不断创新涉军维权工作,市中院应邀在西北五省(区)涉军维权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被兰州军区政法委、陕西省委政法委评为涉军维权工作先进单位。
  创新司法公开机制。深入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全市法院网上公开裁判文书22816件,上网率居全省法院前列。全市法院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案件信息1567条,微博直播典型案件庭审224件,与渭南电视台制作《与法同行》节目47期,市中院官方网站点击量达434万余次。最高法院官方微博“法庭印象”栏目,直播了蒲城孙镇法庭基层法官一天工作情况,真实展现了我市法官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风貌,当天网民关注超过1400万人(次)。富平法院官方微博入选“全国基层法院微博影响力十强”。市中院被省法院推荐上报为全国法院网络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四、全面加强法院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整体素质
  以政治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和司法水平。全市法院10个集体和21名个人获得市级以上表彰。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科学发展能力。认真落实《加强全市法院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不断健全完善学习、议事、调研、考核等制度,用制度保障促进班子建设。定期组织学习,加强经验交流,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的领导能力。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贯彻落实“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抓学习,查问题,抓整改,转作风。围绕“四风”和“六难三案”问题,班子成员虚心征求意见,深刻剖析查找突出问题,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出汗红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扎实整改确保活动效果,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执行力得到提高。
  加强司法能力建设,提升司法水平。深入学习十八届三中、四中全全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三个自信”,提高法官干警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始终向中央基准看齐。强化岗位培训,组织法官干警参加各类培训54期,培训800余人(次)。积极开展“建学习型机关,做学习型法官”等活动,市中院被确定为基层党组织“党员周五读书日”活动示范点。
  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树立法院良好形象。严格执行《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和干部作风的意见》,班子成员认真开展“当好标杆、向我看齐”讲做评活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组建义工服务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扎实开展职业道德、岗位职责、纪律作风大整顿大排查和违规违纪专项治理活动,坚决查纠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的不正之风。认真落实“一线工作日”制度,进村组社区化解纠纷,征求意见,开展法制宣传。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明察暗访,加大查纠力度,市中院“三公”经费进一步压缩,各类会议和文件明显减少,警用车辆管理规范,办公用房符合规定。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司法廉洁。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纪委全会精神,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组主体责任、纪检监察部门监督责任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运用正反两方面典型开展司法廉洁教育,做到警钟长鸣。制定《廉政监察员管理细则》,为每个审判业务庭室选配廉政监察员,进一步强化审判监督。定期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形势分析会,坚持任职前廉政考核、鉴定和教育谈话制度,建立法官干警廉政档案,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有效防止司法腐败。
  五、坚持党的领导,主动接受人大及社会各界监督
  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决策部署,主动向市委报告重要工作、重大事项、重大案件,确保法院工作的正确方向。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邀请代表委员视察法院工作、旁听庭审、参与调解、监督执行。高度重视代表委员意见建议办理工作,全年办结各类督办案件40件。健全代表委员联络工作机制,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800余人次,及时通报工作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不断改进法院工作。通过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布法院工作信息、重大案件审理情况,诚恳接受舆论监督。
  各位代表,一年来,全市法院工作取得的进步发展,是党委正确领导、人大有力监督、政府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位代表、委员关心帮助的结果。我代表全市法院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全市法院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有的案件久拖不决、久拖不执,审判质效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法官干警纪律松弛、作风涣散,群众工作的能力不强,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涉诉信访改革正处于起步阶段,信访数量仍然较多;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司法改革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办案数量不断增加,基层审判力量相对薄弱,审判压力更加突出,司法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和困难,需要努力加以解决。
对2015年工作的建议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全市法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以公正司法为主线,以司法为民为宗旨,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是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推进依法治市进程。积极参与平安建设,准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惩治各类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坚持把促进发展保障民生作为法院工作的目标追求,切实加强涉及经济发展和民生案件的审判执行工作,全力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发展。贯彻落实新《行政诉讼法》,加强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及时提出司法建议,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执行指挥中心建设,建立法院执行工作统一指挥协调的工作机制,规范执行管理,提高执行效率,切实保障当事人胜诉权益。深入推进审判“五进”等活动,充分发挥司法的教育、评价、指引作用,推动全民守法。
  二是坚持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牢固树立法治意识,信仰法治,坚守法治,确保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不断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健全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杜绝冤假错案发生。持续强化审判管理,科学设定案件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不断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坚决杜绝暗箱操作,让审判权在阳光下运行。强化宗旨意识,深化司法为民措施,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问题,切实为诉讼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为民务实清廉新形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理念教育,强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反对“四风”,持续整治“六难三案”,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三严三实”要求,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廉洁司法教育,严惩违法违纪行为,确保司法廉洁。围绕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目标,推进人员分类管理和法官遴选工作,加强职业保障和人才培养,提高法官队伍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
  四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依法有序推进司法改革。认真落实立案登记制度,对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切实保障当事人诉权。积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主审法官和合议庭办案责任制,减少审批程序和审委会研究案件数量,切实做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全面推进司法责任制、司法公开、监督留痕等改革举措,建立法院内部人员过问案件记录制度,严格追究责任,确保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
  五是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监督。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服从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坚决落实市委各项重大决策,坚持请示报告制度,努力为全市工作大局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主动向人大报告工作,进一步完善代表委员联络工作机制,积极邀请代表委员视察法院工作、旁听案件审理,认真办理代表意见建议和委员提案。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发布法院工作动态,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
  各位代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描绘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人民法院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市法院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奋进,开拓创新,认真贯彻本次大会的各项决议,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切实履行依法治国新使命,为推进平安渭南、法治渭南建设,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
关于渭南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2015年3月2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审议了李逸强代检察长所作的渭南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会议充分肯定市人民检察院2014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2015年工作安排。会议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要求,市人民检察院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司法为民,深化司法改革, 强化法律监督,推进公正司法,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职能作用,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渭南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渭南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2015年2月28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渭南市人民检察院代检察长  李逸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检察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4年,全市检察机关在市委、省检察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和市政府、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全力打造过硬检察队伍,各项检察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全市检察机关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大局,立足检察职能,主动作为,努力为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用心营造法治化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决策部署,先后推出新的服务举措21项,努力为打造渭南发展新优势发挥积极作用。开展检察官联系重大项目活动,组织130多名检察人员深入关系国计民生的34个大项目,配合加强对招投标、资金拨付、质量验收等关键环节的监督,提供法律咨询140余次,协助制定廉政风险防控措施20多项,切实保障项目建设安全顺利。坚决遏制经济领域犯罪活动,促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共批捕制假售假、传销、合同诈骗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嫌疑人83人,起诉133人。突出查办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职务犯罪,共查办项目决策、规划审批、工程建设以及农村土地改革、支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等领域职务犯罪案件136件214人。扎实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着力促进依法行政,依托“两法衔接”机制,监督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案件11件11人,监督立案5件5人。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自觉践行执法为民宗旨,依法做好涉农检察工作,热情为群众排忧解难。以民生检察服务热线为平台,以“走千访万”活动为载体,以群众诉求信息化办理为保障,构建服务民生的常态化工作格局。积极深化检察室等服务群众平台建设,立足基层“小检务”,解决群众“大问题”,倾力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检察院”。全面推行网络受理,开通检察门户网站、检察微博、民生微信,把“脚板走访”与“网络对话”结合起来,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更加方便快捷地办理群众诉求。扎实开展“一村一干警”活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跑步办实民事。一年来,共深入农户走访群众2000余人次,发放“检民连心卡”和检察宣传资料3000余份,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37件,为2个帮扶村协调争取资金60万元,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扎实推进平安渭南建设。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行动,与公安、法院等部门密切配合,依法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和毒品犯罪。去年,共批捕犯罪嫌疑人1131人、起诉1228人。坚持把化解矛盾贯穿办案始终,认真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347名犯罪情节轻微的初犯、偶犯等作了不捕不诉决定;推行刑事和解、检调对接、公开听证、检察宣告等制度,坚持阳光执法解疑释惑、化解矛盾,促成和解案件95件;重视保护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对56名涉罪未成年人依法作了宽缓处理,使17人重返校园,有5人考入大学。积极适应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后群众信访大量进入检察环节的新形势,着力用法治方式解决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入口不顺、程序空转、出口不畅等难题,建立来信、来访、电话、网络“四位一体”的信访渠道,建立了信访事项的审查甄别、诉访对接等制度,及时将相关信访案件导入司法程序,方便群众表达诉求,共妥善处理各类群众来信来访314件,热线受理群众诉求240件,所有接听电话答复率达到100%。完善涉检信访案件化解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带案下访、巡访、联合接访及检察长接待工作,全年检察长共接待群众来访692人,处理集体访、告急访等重大信访案件18件,一批信访积案息诉罢访。加强检察为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方便快捷解决群众诉求,大荔、澄城县检察院被高检院授予全国检察机关“文明接待室”称号,市检察院和临渭区检察院被省检察院授予全省检察机关“文明接待室”称号。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会同有关部门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对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的治理整顿,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促进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二、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力度,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深入贯彻党中、省、市委关于反腐败斗争的决策部署,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惩治、预防两手抓,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一)突出重点,不断加大办案力度。以开展查办职务犯罪“聚力反腐行动”为载体,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查办职务犯罪,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共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176件214人,同比分别上升7.1%和8.1%;立查大案65件,同比上升3.2%。其中,查办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109件164人,同比分别上升5.8%和8.6%;查办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27件50人,同比分别上升12.5%和6.4%;通过办案,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647.1万余元。
    (二)依法办案,注重社会效果。牢固树立人权意识、程序意识和证据意识,坚持严格执法、文明办案,推进职务犯罪侦查法治化。积极推进职务犯罪侦查信息化和装备现代化建设,加强有针对性的督查指导和专项培训,着力提高干警依法规范开展侦查工作的能力。严格规范侦查取证活动,落实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等制度,支持和保障律师依法执业,坚决排除非法证据,切实做到不枉不纵、客观公正。探索职务犯罪案件全程动态质量控制机制,除正在侦查的案件以外,依法起诉职务犯罪嫌疑人167人,已作有罪判决129人,案件起诉率、有罪判决率、实刑判决率均位居全省前列。
    (三)加强职务犯罪预防。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预防工作出生产力”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预防职务犯罪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完善社会化预防工作机制。以预防调查为抓手,深入开展“五进”预防职务犯罪活动,先后深入机关、企业、乡村、学校、社区等举行宣讲活动101次,1.04万余名干部群众受到教育。拓宽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的应用领域,受理查询10216次,建议取消6个单位的市场准入资格。开展惠民政策落实、行政执法等领域职务犯罪专项预防,进行犯罪分析和研判42次、预防调查60次,有针对性地发出检察建议37份,与28家单位会签预防工作意见,向党委、人大、政府提交年度报告11份,被当地党政领导批示肯定采用10件次。出版发行了《中国报道-2014聚焦渭南预防》季刊,开通了渭南职务犯罪预防网络平台,组织全市检察机关拍摄了6部预防职务犯罪专题微电影,其中市检察院拍摄的《残月》和华阴市检察院拍摄的《心之莲》、大荔县检察院拍摄的《检魂》分别荣获全国检察机关首届预防职务犯罪专题微电影评选活动一等奖和优秀奖,进一步提升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影响力。
    三、全面强化法律监督,切实维护公平正义。坚持敢于监督、依法监督,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加强刑事诉讼监督。坚持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对侦查机关应当立案而未立案的监督立案81件,纠正漏捕86人,纠正漏诉83人,对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提出书面纠正意见300件次,有效防止了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等问题的发生。对审查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裁判案件,提出抗诉9件,纠正刑事审判活动违法41件次。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羁押必要性审查、简易程序出庭、庭前会议等制度,确保监督效果,促进司法公正。
    加强民事行政诉讼监督。认真落实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审议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意见,全力提升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水平。共受理不服法院裁判的民事、经济和行政申诉案件218件,对审查认为确有错误的民事行政裁判案件,提出抗诉3件,发出再审检察建议16份,对审判程序进行监督9件,对执行活动进行监督77件。建立行政检察与行政执法监督衔接机制,发出督促行政机关履行职责检察建议5件。对作出不立案、不抗诉和终止审查决定的案件,依法做好释法说理、息诉服判工作,维护司法权威。
    强化刑罚执行监督。逐案审查办理执行机关提请的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57件,提出纠正143人,已纠正143人;对监管活动中的违法情形,提出书面纠正432次,已纠正432次。对社会高度关注的“有权人”、“有钱人”更容易获得减刑、假释、监外执行的问题,扎实开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专项检察活动,重点清理涉黑犯罪、职务犯罪、金融类犯罪“三类罪犯”30人,发出检察建议57份,其中收监执行5人。着力推进高标准规范化检察室建设,临渭区检察院驻区看守所检察室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定为一级规范化检察室。
    四、大力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公正廉洁执法水平。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强基固本的重要任务来抓,坚持“五个过硬”,努力建设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检察队伍。
    突出抓好思想政治建设。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心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大力开展“强作风、抓规范、贴民心、促公正”专项活动,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学习教育,广泛听取意见,把查摆整改作为重中之重,对查摆出的18条意见建议全面整改落实。贯彻整风精神,召开了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自我批评直面问题,相互批评真刀真枪,增进了在党性原则基础上的团结,得到了市委督导组的充分肯定。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广大检察干警受到了深刻的党性锻炼和思想教育,“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工作成效显著提升。
    全面强化队伍素能建设。围绕提升强化法律监督、化解矛盾纠纷、做好群众工作等能力,切实加强教育培训、岗位练兵和实战锻炼。制定下发了年度教育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和岗位练兵力度。一年来,先后组织37名同志参加了高检院培训,组织176名同志参加省检察院的业务培训;组织了320人参加了国家检察官学院陕西分院和市委党校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干警基本技能和业务素质。市检察院《试论检察处分权的确立及配置》一文作为全省检察机关唯一调研成果入选第十五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新形势下加强检察机关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思考》作为西北五省唯一一家在全国检察机关党的建设理研讨会上进行了大会发言交流。
    强化自身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两个责任”促进廉洁从检。坚持严字当头、正气打底,坚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断深化自身反腐倡廉建设。两级检察院党组自觉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队伍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制定落实“两个责任”实施细则,明确责任标准,细化责任内容,严格履责要求。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严格落实基层院检察长每季度向市检察院党组述职述廉述效制度。强化检察机关日常监督管理,开展检风检纪专项督察23次。加大正风肃纪力度,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自身违纪违法问题,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铁面追责。一年来,全市检察机关未发生干警违法违纪问题。
    着力加强基层检察院建设。认真落实市院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基层制度,改进对基层检察工作的考核办法和对下指导方式,切实帮助基层减轻工作负担、解决实际问题。一年来,市检察院领导班子成员先后4次带队赴各基层检察院开展集中调研,深入总结基层工作经验,帮助基层解决了9个执法办案和队伍建设中的实际困难。
    五、牢牢把握主动接受人民监督,确保规范执法更加深入。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强化内外部监督制约,保障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
    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要求,坚持主动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积极配合人大开展集中视察、专题调研和执法检查。加强与全国、省、市人大代表的经常性联系,通过邀请代表视察、调研、座谈和走访代表等多种方式,深入听取意见建议,认真办理交办事项,全部及时落实并答复。一年来,市检察院向代表、委员通报重要情况和重大活动4次,征求意见1900余人次,邀请代表视察工作2次,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共向代表发检察资信11.5万条。
    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主动向政协通报检察工作情况,健全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联系机制,聘任7名特约检察员并向其赠送《检察日报》。充分发挥特约检察员参与检察决策、监督执法办案等作用。主动听取律师意见,自觉接受律师的监督制约,促进自身公正执法。认真核查涉检舆情反映的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强化对自身执法的监督。认真落实内部执法监督办法,严格执行职务犯罪案件撤案或不起诉报上一级院批准等制度。全面推行统一业务应用系统,所办案件从受案到结案全部在网上流转,法律文书拟制、审批均在网络系统内进行,将执法规范“软约束”变成网络运行“硬要求”。全面推行人民监督员制度,市检察院共选任人民监督员64人,对5件检察机关拟撤销案件、拟不起诉等“七种情形”案件实施监督,对人民监督员的意见,检察机关均依法予以采纳。积极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检务机制,推动检务公开由职能职责公开向以执法办案信息公开为主转变。依托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系统,按照能公开的案件信息全部在互联网公开的原则,共公开案件信息468件,进一步拓展了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监督渠道。
    一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凝心聚力,忠诚履职,求实创新,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有23个集体、37名个人受到市级以上表彰。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委的坚强领导、人大的有力监督和政府、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市检察院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法律监督职能作用需进一步充分发挥,监督的力度和成效有待加强;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高层次专家型人才缺乏,一些检察人员办理新类型案件的能力不强;有的检察人员执法素质不高,个别检察人员违纪问题仍有发生;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基层基础建设仍需加强。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今年是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全市检察机关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立足新常态,实现新发展。一是更加主动地融入法治建设全局。坚持以法治为引领,深入推进平安渭南、法治渭南建设,健全打击犯罪、依法维权和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加强普法宣传,努力让群众生活、工作在更平安的社会环境中。全面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拓展检察监督新途径,探索建立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促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二是更加用心地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法治建设新要求,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服务改革、服务经济、促进发展,强化对转方式调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改革的司法保障,全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更加坚决地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坚持凡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对职务犯罪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继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深化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努力从源头上防范腐败问题的发生。四是更加扎实地抓好基层基础建设。深化案件集中管理工作,扎实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不断强化对自身司法活动的监督。注重信息化与执法办案、队伍管理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检察工作现代化。深化基层基础建设,全面加强派驻检察室建设,促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五是更加深入地推进检察改革。进一步抓好已部署改革任务的落实,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检察改革,务求实效,维护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六是更加着力地打造过硬检察队伍。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全面贯彻从严治检要求,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队伍、业务两手抓、两个成果一起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断提升检察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决心在市委和省检察院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本次大会决议,更加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奋发有为,扎实工作,进一步开创全市检察工作新局面,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市,谱写渭南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七次会议代表提出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
(2015年3月2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主席团第四次会议通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
议案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   郗怀亮

  大会主席团:
  根据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代表提出议案截止时间的规定,到3月1日上午11时,大会秘书处共收到代表10人以上联名提出议案45件,其中:属于财政经济方面的30件,社会事业和民生方面的8件,民主法制方面4件,其它3件。
  这次会议上,代表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积极提写议案。这些议案,是代表们在广泛联系选民、深入基层、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充分体现了对渭南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积极参政议政的态度。
  代表所提议案的主要内容有: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三农”资金投入;加大民生和项目建设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维护金融环境;促进民主法制进程;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等。
  从总体上看,这次大会代表提出的议案,涉及面较宽,针对性较强,议案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这些议案对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地方组织法》、《代表法》及《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议案的规定》的有关规定,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议案审查委员会对这些议案进行了认真审查,认为:代表所提议案均属于对我市有关方面工作的建议,议案审查委员会建议全部作为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另外,大会还收到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49件,连同作为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的议案共94件。这些建议、批评和意见,会后将由大会秘书处交有关机关研究办理,并答复代表。
  附:
  作为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的议案题目
   (共45件)
  一、财政经济方面30件
  1、郭学军等13名代表:关于做大做强白水有机苹果产业的议案。(第1号)
  2、张军民等13名代表:关于独宜(合阳独店—铜川宜君)公路南北走向改扩建的议案。(第2号)
  3、刘岳峰等13名代表:关于加大对白水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支持力度的议案。(第3号)
  4、    郑学军等12名代表:关于尽快实施白水县“两大两小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议案。(第4号)
  5、赵亚敏等13名代表:关于加快仓颉庙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的议案。(第5号)
  6、邓联合等10名代表:关于加强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议案。(第11号)
  7、吕海峰等14名代表:关于加快实施渭华(渭南华县)一体化建设的议案。(第13号)
  8、贺金生等10名代表:关于加快少华山融入大华山旅游圈的议案。(第14号)
  9、陈立夏等10名代表:关于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议案。(第18号)
  10、孙跃民等10名代表:关于尽快改造二华排水干沟华县段的议案。(第19号)
  11、刘国正等12名代表:关于进一步推进西渭融合发展的议案。(第23号)
  12、陈振江等11名代表:关于加快渭南市主城区与蒲城富平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议案。(第24号)
  13、王树勋等10名代表:关于加大对洛河水环境保护的议案。(第26号)
  14、张兆武等10名代表:关于支持蒲城石灰窑整治区及烟花爆竹产业关闭退出区域生态建设的议案。(第27号)
  15、任全虎等10名代表:关于支持渭北旱腰带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议案。(第28号)
  16、张兆武等10名代表:关于进一步支持蒲城加快渭北煤化工业园区发展的议案。(第29号)
  17、田晓军等10名代表:关于尽快实施108国道合阳境内北段拓宽改造的议案。(第30号)
  18、范四海等11名代表:关于支持合阳建设煤制天然气项目的议案。(第31号)
  19、成军洲等10名代表:关于支持合阳规划建设国家电网配套电源项目的议案。(第32号)
  20、雷哲生等11名代表:关于加快改造提扩东雷抽黄灌溉工程为渭北经济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的议案。(第33号)
  21、白高振等10名代表:关于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美好家园”建设的议案。(第34号)
  22、樊正学等10名代表:关于连霍高速港口收费站西迁的议案。(第35号)
  23、谭成泰等10名代表: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有关问题的议案。(第36号)
  24、李武超等10名代表:关于大荔县农村道路硬化的议案。(第37号)
  25、郭发胜等10名代表:关于尽快实施国道108国道汉村至韦庄段一级公路升级改建的议案。(第38号)
  26、张满仓等10名代表:关于尽快实施建设G242渭河大桥引线工程及大荔县城过境段的议案。(第39号)
  27、王智博等10名代表:关于支持澄城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的议案。(第40号)
  28、史同偕等11名代表: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治理的议案。(第41号)
  29、陈民洲等11名代表:关于加强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治理的议案。(第42号)
  30、郑永升等10名代表:关于加大黄洛河水资源开发力度支持澄城县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的议案。(第43号)
  二、社会事业和民生方面8件
  1、宁珺等10名代表:关于打造西岳庙民俗文化一条街的议案。(第7号)
  2、宁珺等11名代表:关于理顺社区服务站进入医保序列的议案。(第9号)
  3、王秋英等10名代表:关于对透析病人门诊费用实行即时结报的议案。(第12号)
  4、马双全等10名代表:关于规范渭南市区、高新区、经开区门牌号的议案。(第20号)
  5、雷明珠等10名代表:关于落实城市社区办公用房建设的议案。(第21号)
  6、齐飞等12名代表:关于完善城市门牌信息的议案。(第22号)
  7、张兆武等10名代表:关于支持渭南北部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治理的议案。(第25号)
  8、李升荣等12名代表:关于民办学校享受国家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议案。(第45号)
  三、民主法制方面4件
  1、宁珺等11名代表:关于成立医疗纠纷第三方人民调解机构的议案。(第6号)
  2、贺金生等11名代表:关于纠正民事裁定书(临渭法院(2012)临法字第499-1号)错误的议案。(第15号)
  3、闫兴家等11名代表:关于预防和打击非法集资的议案。(第17号)
  4、范选德等10名代表:关于贯彻落实省市人大会议精神增设县级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编制的议案。(第44号)
  四、其它方面3件
  1、宁珺等11名代表:关于设立农村经济转型指导办公室的议案。(第8号)
  2、宁珺等12名代表:关于建立市人口诚信档案的建议。(第10号)
  3、任德昌等12名代表:关于加快华县撤县设区步伐的议案。(第16号)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
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
(2015年2月26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预备会议通过)

主席团(共40人,按姓名笔画排列)
      于会溪       马苏有(回族)王民才       王春阳       
      王荣举       王爱民       卢发兴       叶  珺(女) 
      刘  莉(女) 汝增瑞       安玉霞(女) 孙云峰
      李县平       李金侠(女) 杨  林       杨炳拓
      杨森明       张天亮       张金安       张建华
      张建军       张海贵       陈振江       胡会维(女)
      郗怀亮       骆苏弟       徐新荣       郭永峰
      郭志英       郭勇格       常耀才       崔晓民
      蒋秀侠(女) 程立华       雷超武       樊正学
      樊存弟       潘建文       潘  洁(女) 薛东江
秘书长:
      郗怀亮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
主席团常务主席名单
(2015年2月26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
      
      徐新荣       雷超武      王春阳        郭勇格
      郗怀亮       胡会维(女)张海贵        王荣举        
      薛东江       蒋秀侠(女)汝增瑞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
大会执行主席名单
(2015年2月26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次全体会议执行主席
(2015年2月27日上午)
于会溪       马苏有(回族)   王民才       王春阳
   王荣举       王爱民      卢发兴       叶  珺(女)
   汝增瑞       张建华      张海贵       胡会维(女)
   郗怀亮       徐新荣      郭勇格       蒋秀侠(女)
                   雷超武       薛东江

第二次全体会议执行主席
(2015年2月28日下午)
安玉霞(女) 刘  莉(女) 孙云峰       李县平
李金侠(女) 杨  林       杨炳拓       杨森明
张天亮       张金安       张建军       陈振江
骆苏弟       郭永峰       郭勇格       樊正学
          樊存弟

第三次全体会议执行主席
(2015年3月2日上午)
王春阳      王荣举       汝增瑞       张海贵
胡会维(女)郗怀亮       徐新荣       郭志英
      郭勇格      常耀才       崔晓民       蒋秀侠(女)
      程立华      雷超武       潘建文       潘  洁(女)
          薛东江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
副秘书长名单
(2015年2月26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

樊存弟
汝增瑞
孙建升
崔晓民
华惠民
      杨建秦(女)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
议案审查委员会名单
   (2015年2月26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预备会议通过)
  
   主任委员:郗怀亮
   副主任委员: 汝增瑞    张天亮
   委      员:(按姓名笔画排列)
          史优胜    陈春明    孙建升    
          骆苏弟    常耀才    潘建文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名单
   (2015年2月26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预备会议通过)
  
  主 任委员:王荣举
  副主任委员:崔晓民     程立华
  委      员:(按姓名笔画排列)
        王俊杰     李晓丁     李  鹏     
              杨社盈     陈双牛     康  峰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2014年第6期
[下一篇]:2015年第2期

主办单位: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Copyright©2009 wnrd.gov.cn 邮编:714000
承办单位: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913-3035200 地址:渭南市东风大街中段10号
ICP备案编号:陕ICP备12000409号 推荐分辨率:1024*768

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