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工作 -> 机关建设 ->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强化措施 狠抓落实 进一步有效推进陕西东大门建设
发布时间:2013/12/18  浏览次数:9116 次  来源: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作者:
文字 〖
强化措施  狠抓落实
进一步有效推进陕西东大门建设
王荣举
 
    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意见》出台之后,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举市一致,抢抓机遇,集聚要素,紧紧围绕陕西东大门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突出“三区”建设和“三化”联动,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和科教兴市战略,迅速掀起建设东大门热潮,各项工作有序启动,稳步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当前建设陕西东大门工作成效
    (一)经济保持稳健增长。今年以来,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全国、全省经济明显下行的大背景下,全市经济仍然保持去年高速增长惯性,呈现出“稳健增长”的运行态势。一季度GDP增速14.3%,二季度保持速度不降,GDP总量达到486.74亿元,增幅同比高出1.6个百分点,较全国全省分别高6.5和1.3个百分点。预计三季度生产总值完成800亿元左右,增速继续保持14%以上。
    (二)投资动力持续增强。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32.5%、32.7%和32%,较去年同期分别高出4.4、3.1和0.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总量不断扩大,前三季度完成投资335.7亿元,同比增长56.4%,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全市新开工项目778个,同比增加212个,完成投资288.9亿元,增长87.5%。市级230个重点项目开工在建217个,累计完成投资719.4亿元,占年度计划84.6%。东大门建设规划的656个重点项目开工或部分开工在建367个,占项目总数55.9%。
    (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园区发展迅速,各具特色,全市13个工业园区已建成面积103.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33户,已投产企业667户,完成总投资1298亿元,安置就业13.6万人。新增现代农业园区21个,扩建、改建现代农业园区73个,全市园区面积达到39.06万亩,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7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70个。新建日光温室9412亩,新建大棚4.1万亩,新增果园面积8万亩,新扩建规模养殖场20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达到500多个,“一乡一业”的专业乡镇达到33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5家,“大粮仓”、“大厨房”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
    (四)配套政策逐步完善。研究制定了支持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财税政策措施、煤炭行业税费管理和生态补偿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心城市建设、全民创业、科技创新和非公经济发展的决定和意见。设立启动了5000万元的园区建设专项基金、2000万元的重点项目建设专项基金、2000万元畜牧业发展专项基金和3000万元文化产业引导基金。积极和省级部门衔接,落实了东大门建设2亿元省专项补助及支持富平、潼关的专项资金,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城镇面貌日新月异。中心城区按照建高楼、腾空间、增绿地、造景观等跨河发展的要求,迅速扩张,建成区面积达到40.5平方公里;2市8县城区面积达到96.8平方公里;建制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05平方公里,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县城为纽带、以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全市新建公园10个,广场 12个,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25.3%,人均公共绿地5.2平方米。中心城市跻身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行列,县城实现省级卫生城市全覆盖,涌现出省级生态县2个、生态乡镇3个、生态村2个。市县两级建成11个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12个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8万吨以上,城乡环境更加整洁优美。
    (六)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秦东大地园林化建设开局良好,以“3511”工程为重点的南塬绿色生态屏障、渭河近堤带、千里绿色长廊和155个村庄“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扎实推进,累计完成造林25.6万亩,义务植树1207万株,育苗2.88万亩, 绿化道路、河流、城镇和村庄等重点区域10.2万亩,有力推进绿色东大门建设。关中水乡工程稳步推进,规划方案编制完成,渭河综合整治和太华湖、少华湖蓄滞洪区工程深入推进。10个市级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54亿元,绿色生态东大门初具雏形。
    (七)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十大领域系列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完成投资128亿元。新开工保障性住房3.4万套,竣工1.6万套。开工在建示范幼儿园49所,蛋奶工程在义务教育公办寄宿制学校实现全覆盖,受益学生35.5万人。全民社保登记参保254.6万人,新农合和城镇基本医疗参保率分别达到98.3%和99%以上,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累计新建或建成社区服务中心78个。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农村居民进城落户15万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差距逐步缩小,增幅均排全省前列。
    (八)重点改革实现突破。扩权强县改革持续深化,韩城计划单列市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经济、财税、民生、环资、改革等5个方面22项重点移交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简政放权改革步伐加快,赋予县市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587项、行政许可(审批)事项73项,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自主发展动力逐步增强。经开区、卤开区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在全省率先启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试点,为推动全市跨越发展和陕西东大门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陕西东大门建设开局良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建设陕西东大门的目标要求及全市人民的期盼相比,自身的发展水平还不相匹配,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改革发展步伐还有待进一步加快。
    一是发展不快。作为全省第二人口大市,渭南的经济总量多年来一直排全省第六,相当于西安的四分之一、榆林的二分之一,在关中五个地市中排名倒数第二。人均GDP仅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58.7%,比咸阳和宝鸡分别相差8299元和12168元,与同属金三角的运城、三门峡市相比分别低336元和28114元。特别是工业不强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性改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占全省的8.4%。
    二是结构不优。全市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15.6:53.0:31.4。一产大而不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过少,附加值较低,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未实现零的突破。二产工业规模偏小,结构相对单一,轻重工业占比悬殊,产业过度依赖资源开发,传统的“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发展模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带动能力强的规模企业过少,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龙钢、金钼等少数企业,市场风险大。中小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抵御风险和创新能力差,发展能力弱。三产发展滞后,较全省平均水平低0.8个百分点,一直在全省末位徘徊。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足,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以华山为核心的渭南旅游圈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待提高。
    三是项目工作力度不够。重点项目结构不合理,集聚度不高,缺乏高附加值、高贡献率的好项目,突出表现在“三多三少”:从项目投资量上来看,小项目多,10亿元以上大项目少,仅占项目总数的10%,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从项目类别上看,保障性住房、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等社会事业项目多,工业项目少;在工业项目中,资源密集型、技术含量低项目较多,技术密集型、高技术项目少。项目策划包装经费不足,力度不大,全市大部分县市项目前期经费没有保障,缺乏借智借力、大手笔策划包装项目的意识。东大门规划确定的投资项目还有支线机场、合凤高速、城区集中供热、电影传媒大厦等289个未完成前期工作。
    四是城镇化水平低。全市城镇化率仅为33.1%,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7.2和13.9个百分点;低于宝鸡、咸阳9.92和9.94个百分点,与工业化率(46.3%)相差13.2个百分点,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已经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阻碍。大市弱中心的问题依然突出,中心城区规模小、承载能力弱,规划起点不高,配套不到位,功能不完善,建设品位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五是要素瓶颈制约严重。受土地、金融、投资环境等要素瓶颈制约,230个市级重点项目还有13个项目无法开工建设,59个项目四项审批手续不到位。受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相当一部分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升级步伐缓慢,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得到缓解,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工业园区20家企业资金缺口达50亿元以上。部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仅配套了道路和给水、供电设施,排水、治污、天然气管网等配套滞后,与规划“七通一平”差距甚远。在发展软环境上,一些部门行政审批手续繁杂,办事效率低下、周期较长;吃拿卡要,干扰企业正常生产和施工的现象依然存在;项目所在地群众强买强卖、无理阻工等问题仍较突出;引进人才待遇差、承诺不落实的问题还比较普遍等等,一定程度上影响渭南整体形象。
    六是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全市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仅8家。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全市R&D(科研经费投入)占比仅占GDP的0.32%。研发平台建设滞后,成果转化率不高,规模化、产业化示范带动作用不突出,与东部和周边兄弟地市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态势形成显明的反差和对比。
    三、突出重点抓落实,强化措施推建设
    对渭南来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全力打造陕西的形象之门、开放之门、繁荣之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扭住项目建设不放松,紧扣转型发展主题不动摇,突出“三区”建设和“三化”联动,强化要素保障,狠抓环境治理,强力推进东大门建设各项工作。
    (一)大抓项目建设,确保投资规模。近几年,投资对渭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推进陕西东大门建设,关键还是在投资。一要抓好项目策划储备。抢抓当前利好政策叠加难得机遇,紧盯中省政策动向和投资重点,紧紧围绕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积极寻求项目与政策、项目与市场的对接点,建立和完善市级重点项目储备库,精心编制、筛选、论证、包装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要建立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的项目储备机制,完善大项目组建班子、小项目确定专人的项目争取机制,密切与中省对口部门的沟通衔接,最大限度地争取更多的项目挤进中省计划盘子。二要抓好项目前期推进。前期工作是项目开工和顺利实施的关键。要进一步加大项目前期工作深度和质量,对项目库中成熟的项目,严格按照审批、核准、备案的要求,抢抓机遇加快策划论证,解放思想大胆运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多方筹措、归口管理的项目前期经费投入机制,保障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投入。对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公共公益建设项目,除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推动项目前期工作外,还要采取补助、借款、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项目前期工作。三要抓好重大项目建设。集聚各类要素,加大保障力度,在富平以东,卤阳湖以西区域筹划设立全市“百亿元大项目”聚集区。继续坚持月通报、季讲评、半年观摩和领导包抓、跟踪督查等措施,落实好项目集中审批、集中开工、重大项目挂牌保护等制度,加大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力度。认真把握时间节点,倒推目标任务,加强组织协调,确保按期完工,及早达产达效。四要抓好招商引资。必须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投资、加快发展的主要抓手,向招商引资要项目、要投资,要增量、要效益。特别是要把推进央企、省企进渭南作为重中之重,把引进大公司、大企业和战略投资作为主攻方向,创新工作方式,主动上门推介,加强跟踪洽谈,实施重点突破。进一步完善项目协调服务责任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狠抓项目落户,提高项目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确保项目引得进、建得成、留得住。
    (二)强化工业主导,加快转型发展。一要在加快新型工业上下功夫。紧抓住省上实施“千亿百项”工程机遇,积极推动能源化工、有色冶金等支柱产业技改、扩能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高新技术、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民用飞机试飞基地建设。同时要鼓励支持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申报中省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加速推进转型升级。二要在加快发展三产上下功夫。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和释放节能压力的关键途径,研究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服务业专项资金,申报中省服务业综合改革和标准化试点项目,培育壮大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工程咨询、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社会化养老、医疗、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完善落实财税、金融、土地、价格等支持政策,清理各类为合理收费,优化服务发展环境。三要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防止各项约束性指标反弹。出台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重点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加快脱硫脱硝、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落实余热余压、废渣废气废水等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项目的价格和税费政策,严格执行差别电价和节能环保标准。深入开展低碳试点,加强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建设。
    (三)狠抓“三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一要做强园区。按照“一业为主、多业协作”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园区发展规划。继续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调节相结合的推动作用,加强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强化关联性产业、企业、项目在园区集聚,培育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协调配套的工业聚集区。抓住东部产业转移新机遇,探索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培育具有领跑作用的大型企业。尤其要引导园区骨干企业,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延伸战略,带动辐射一大批配套、协作、互补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提升我市工业经济的层次和素质。二要做美城区。坚持规划为纲、基础先行、建管并重的原则,推动中心城市组团发展、“东进北扩”,建成秦晋豫区域性中心城市。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切实加快县城扩容步伐,积极推动华县撤县设区,支持韩城进行计划单列市试点,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支持临渭区加快旧城改造,创新城市管理和服务,打造关天经济强区;富平成为城乡统筹示范区;华阴打造国际山水文化旅游名城;潼关转型发展,成为绿色、富裕的陕西东大门门户。加快庄里、瓜坡、孙镇、龙门等省级重点示范镇发展,确定实施一批市级重点镇建设,完善财政体制,强化基础配套,提高管理水平,确保重点镇建设“三年出形象”。推进城市标准化社区建设,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建成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管理规范的城市安居示范小区。结合大村并小村、强村并弱村和土地增减挂钩,做好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启动建设一批农村新型社区。三要做优景区。以打造“国际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坚持大手笔谋划、大项目支撑、大文化引领,切实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打响“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品牌,实施旅游大景点和精品线路支撑战略,全力建设华山世界一流精品景区,整体谋划黄渭洛三河文化和山水风貌大景区建设,重点实施洽川湿地、潼关三河口、华阴御温泉等一批旅游产业项目,积极开发红色旅游、航空立体游、探险漂流、农事体验、民俗娱乐等特色旅游产品,实施以深度开发司马迁祠、仓颉庙、潼关古城为重点的“寻根谒圣”系列文化旅游工程。
   (四)突出要素保障,优化投资环境。一要着力加强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千方百计把硬件做强,筑巢引凤,吸引各类企业和生产要素集聚。二要把优化政策、政务、法制、人文等投资软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功夫解决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吃拿卡要,项目所在地群众强买强卖、无理阻工等突出问题。三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简化审批程序,严格落实项目代理制、限期办结制和到企业检查审批备案制度,推行和完善企业、项目负责人评议政府职能部门和园区管委会制度,积极搞好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营造尊商重商、亲商爱商的浓厚氛围。
    (五)着力解放思想,扩大开发开放。只有思想认识到位,发展才能到位。一要大力解放思想。在观念上要有开放性思维,增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树立事在人为、关键在我的能动观念,增强接纳各类人才的容量、接触新生事物的气量、接收新鲜经验的度量;在决策上要登高望远,有世界眼光,开阔视野,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机制上要灵活机动,用新理念、新思维、新模式谋划发展,鼓励支持各种创新实践;在落实上要下势动真,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坚决冲破地区、部门狭隘的利益观,主动衔接、密切配合,学习先进、先行先试,形成全市一盘棋、合力求跨越的生动局面。二要深化改革开放。放宽领域,放活政策,放开手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通过组建地方性商业银行、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推行有效的融资质押等方式,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依托“大关中”,接轨“大西安”,深化秦晋豫黄河金三角战略合作,着力打造关天经济区与中原经济区的节点城市。提早规划富平至卤阳湖新型工业区,沿黄河韩城至潼关承接东部产业带。加强与央企、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引资引智合作,加快建设渭南海关、出口加工区和陆港保税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三要创新机制体制。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管理体制,着力破解土地、资金、技术等发展瓶颈。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健全市场化竞争机制,完善市场体系,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健全企业创新鼓励机制,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健全决策、管理、执行、监督、落实、反馈和评价机制,不断提升行政效能。加快省级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推广新型农技服务“大荔模式”经验,鼓励支持技术创新和专利申请,推进科技大发展。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六)加强目标管理,细化夯实责任。要把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作为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总抓手、推动工作落实的指挥棒。一要完善保障机制。围绕陕西东大门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紧扣中心工作,紧贴各县市区发展实际和市直部门职能特点,突出重点、夯实责任,不断健全考核制度,努力把各级党员干部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东大门建设上来。二要创新工作推进措施。把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作为推动工作落实的有力抓手和制度保证,不断创新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实行重点工作月通报、季讲评、半年观摩、年终考核工作推进机制,以新机制促落实、促发展、促陕西东大门建设。三要细化夯实责任。贯彻落实《意见》及《规划》实施方案,逐级分解细化,层层抓好落实。每位领导干部都要知责、担责、尽责,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及部门“一把手”都要直接抓、亲自上,每项工作都要明确“路线图”、“时限表”、“任务书”,确保东大门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稳步推进。对任务推进措施不力、进展缓慢的县(市、区)和部门要及时预警提示。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努力建设现代农业基地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下一篇]:推进“六五”普法 坚持依法治市

主办单位: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Copyright©2009 wnrd.gov.cn 邮编:714000
承办单位: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913-3035200 地址:渭南市东风大街中段10号
ICP备案编号:陕ICP备12000409号 推荐分辨率:1024*768

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