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工作 -> 机关建设 ->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关于对全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09/12/25  浏览次数:8972 次  来源:渭南人大网  作者:
文字 〖
  按照全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最近,我们深入部分县市区,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进社区和企业等基层单位走访等形式,对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和走访,掌握了全市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现状,发现了再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现状及其分析
  (一)下岗失业人员结构情况
  全市企业单位共有职工36.6万人,其中“4050”人员3.14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68%;下岗失业人员5.4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4.75%(其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7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从性别分布看:下岗失业人员中男性3.36万人,占总数的62.3%;女2.04万人,占总数的37.7%。
  从年龄分布看:下岗失业人员中“4050”人员5360人,占下岗失业人员总数的10%;35岁以上“4050”以下的的人员2.83万人,占下岗失业人员总数的52.4%;35岁以下2.03万人,占下岗失业人员总数的37.6%。
  从企业分布看:下岗失业人员中中省企业2.37万人,占43.9%;市县企业1.4万人,占25.9%;其他1.63万人,占30.2%。
  从文化程度分布看:下岗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0.24万人,仅占4.4%,中专、高中2.29万人,占42.4%,初中以下2.87万人,占53.2%。
  从技术能力看:下岗失业人员中初级技工及没有技术等级的人员占63.15%,中级技工占35.28%,高级技工以上仅占1.57%。
  从家庭生活看:在调查的下岗失业人员中,绝大部分家庭经济收入偏低,收入也不稳定,生活负担较重。特别是40-50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员,上有父母要供养,下有子女要上学、就业、婚嫁,而且这部分人员中的男性,绝大部分属于家居农村的“一头沉”职工,本人下岗或失业后,没有别的门路,只有 回原籍务农,家庭没有固定收入。
  从就业愿望看:大部分年轻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愿望更为迫切一些,他们希望回到原来的单位从事自己以前的工作,但由于原有企业目前效益普遍较差,工资待遇偏低,本人又不愿意回去上岗。“4050”人员同样有再就业的愿望,但由于在这个年龄段难于找到合适的岗位,加之对再就业后工资收入低的现实不能接受,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实现再就业。
  从以上情况看,下岗失业人员的总的特点是数量大,男性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专业技能偏低或技术单一,家庭生活困难,有强烈的就业愿望。
  (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情况
  全市共有城镇从业人员为54.8万人,占城镇劳动适龄人口数的83%。其中单位就业人员36.64万人,占66.9%;私营个体就业人员16.9万人,占30.8%;社区公益岗位和灵活形式就业人员1.26万人,占2.3%。
  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一产从业人员8.22万人,占15%;二产从业人员13.7万人,占25%;三产从业人员32.88万人,占60%。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较快,产业间的就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从下岗失业后的就业经历看:70%的下岗失业人员在下岗失业后都有过自谋职业、到私营个体企业求职的经历。自谋职业的有:承包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在街上摆地摊、跑三轮送人拉货、经营冷饮、赶集卖小百货、批发蔬菜水果、经营面皮等小吃、做服装生意、做裁缝活等。到私营企业、个体户求职的下岗失业人员占被调查人总数的40%。从事的工种有:私企会计、超市营业员、私人面粉厂工人、私人化妆品商店营业员、农村务工等。
  从下岗失业人员对社区就业的认识看:60%的被调查者不知道社区就业的概念是什么。经我们解释后,40%的被调查者对社区就业有兴趣,希望政府在社区建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社区就业岗位的开发、下岗失业人员党团关系、档案管理等基础服务工作。30%的被调查者不愿意在社区就业。问其原因,巴掌大的小县城能有多少社区就业岗位,即使有岗位,朋友熟人满街是,自己干起来“难为情、不体面、工资待遇也低”。
  从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和再就业意向来看:下岗失业人员中,年龄较大的对参加培训另学一门技术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三十不学艺”,自己年龄大,学新技术不如年轻人脑子反应快;年轻的对再就业培训积极性比较高。男性希望学习汽车修理、驾驶、电脑、家电修理、市场营销、冷饮制作等知识和技术,从事货运、出租车等工作,女性希望学习美容、服装制作、财会等知识和技术。但各人在确定自己的培训和再就业意向时,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包括资金困难、观念问题等。
  (三)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障情况
  从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参保情况来看,养老保险参保职工27.54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参保2.1万人,占下岗失业人员总数的38.9%;失业保险参保职工28.08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参保1.44万人,占下岗失业人员总数的26.6%;医疗保险参保职工42.3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参保1.2万人,占下岗失业人员总数的22.2%。
  在保障体系方面,尽管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已基本建立,但在政策制定和实际操作中仍未覆盖到所有用人单位。尤其是非公有制单位,下岗失业人员不愿意到个体私营企业就业,除这些企业用工不规范、工时长、待遇低等原因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没有参加各种社会保险,下岗失业人员有后顾之忧。有相当一部分在外地灵活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在外地办理社会保险回来后,在我市无法接续,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加之社会福利和报酬待遇的差别,劳动者对在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存在许多后顾之忧,尤其是原国有、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更加倾向于“就汤下面”的内部待岗或退养,不愿“离母”“断奶”。这样嫌“私”好“公”的择业心态,缩小了就业岗位的选择空间,增加了就业的社会压力,也增加了社会保障工作的难度。
  二、近年来全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市上结合实际,依据有关方针政策,建立和完善了各种就业保障制度,先后出台一系列就业和再就业办法举措。在组织体系上,下发了《关于建立渭南市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相关部门联系协作,各负其责;在规划机制上,把再就业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了对各县、市、区年度考核计划,制定了《渭南市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在目标责任上,层层下达就业和再就业指标,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既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完成就业和再就业目标的责任感、使命感,也形成了全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从而使再就业工作步入了快车道。
  (二)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为了全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各县、市、区结合各自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大力发展城市建设、高新技术、项目引进、果业、畜牧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通过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自2003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
  (三)优惠政策得到较好落实。近年来,中、省、市出台了一系列再就业优惠政策,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相关部门为下岗失业人员大开绿灯,实行一条龙服务,收效比较显著。劳动保障部门共为12640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9.4万人,免费提供职业介绍3.5万人;岗位补贴1.2万人,社会保险补贴2.3万人。共计为3294户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998万元,帮助2518户“零就业”家庭4736名失业人员解决了就业问题,极大的缓解了我市的就业压力。
  (四)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今年,全市劳动保障系统成功举办了“就业再就业援助周”活动、春风行动、岗位技能对接活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大型招聘会等就业再就业服务活动。同时定期、不定期举办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现场招聘洽谈会23场,提供用工岗位14400个,达成就业意向4388人,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就业形势严峻,供求矛盾突出。据初步测算,2009年全市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员约8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劳动力2万多人,农村向城镇转移就业的3万多人,关闭、破产企业出现的下岗失业人员约3万人。而城镇可提供的就业岗位约6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万人,自然减员约1万人。劳动力供需缺口约2万人左右。这说明劳动力总供给远远大于总需求,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要与劳动力总量之间存在矛盾。
  (二)技能素质偏低,就业面狭窄。一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从调查情况看,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下岗失业人员仅占4.4%,文化程度与社会需求的背离缩小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领域。二是缺乏一技之长。职业技术水平不高,技能单一,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是下岗失业人员在再就业过程中遇到较多的一个问题。从调查资料看,初级技工及没有技术等级的人员就占到了63.15%,技能缺失使本来就不宽的就业领域更加狭窄。调查发现,由于再就业扶持政策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有众多优惠,许多用人单位愿意从大局出发,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聘下岗失业人员,尤其是有一技之长的一线工人。但由于许多下岗失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知识老化,不积极主动参加职业培训,自身没有“技术含量”,因而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只能望岗兴叹,失去就业机会。
  (三)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一是公益性岗位、机关事业单位后勤人员使用下岗失业人员太少,社区岗位开发工作力度还不够大,这是影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二是小额担保贷款的办理程序复杂,手续繁琐,尤其是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并不热心这项工作,严重挫伤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积极性。三是由于各种收费太多,致使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从事个体工商经营、家庭手工业或开办私营企业,而无法正常经营。
  (四)社会保障体系仍然需要完善。一是参保率较低。通过调查有70%的人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种保险极为关注,但没有能力参保;一部分人员关心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而对其它保险不了解,也不愿了解;还有一部分人则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参保、续保,他们的权利根本无法保障。二是欠费严重。由于我市市县两级企业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根本无力支付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险费用,企业社会保险欠费现象严重,导致企业和职工养老保险中断。同时由于社会服务不到位,非公有制单位社会保险工作尚未真正建立,社会保险接续困难。三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够灵活。
  四、对策和建议
  (一)突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一是实行扩大就业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在全市有计划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地方特色工业、第三产业以及旅游服务业。以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城市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为契机,以充分挖掘经济发展带动下的就业潜力的为途径,着力增加就业数量的同时提高就业质量。二是开发社区服务岗位。要重点开发面向社区居民生活服务、机关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社区公共管理的就业岗位以及清洁、绿化、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三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扩大异地就业规模。根据我市目前就业容量小和新增就业岗位少的实际情况,组织劳务输出是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当前,农业趋向产业化、现代化;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也处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向;第三产业也在不断引进新的服务理念、现代管理方式。各行各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程度的提高。为此,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培训体系,健全再就业培训机制。要积极组织下岗失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以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高质量就业和稳定就业。
  (三)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就业机构在再就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要加强就业机构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机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尽心尽责地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要加强就业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实行与外省、市就业机构的信息联网,做到就业信息共享。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搜集更多的就业信息,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要继续适时地举办各类就业招聘会,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整顿规范职介机构。要对现有的职介机构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整顿,对那些不具备职介条件,无证经营,违规经营的职介机构,坚决予以取缔和严厉惩罚。对那些条件较好,诚信经营的职介机构给予大力扶植,帮助其完善和规范经营行为,使他们更好地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
  (四)继续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一是要继续广泛宣传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二是要进一步落实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小额贷款、免费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再就业扶持政策。三是各相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简化有关手续,提高服务效率。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设立专门窗口,由有关审批部门参加,提供“一条龙”服务。四是要积极与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协调、配合,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的监督机制,确保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一是要扩大社会保障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解除下岗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的积极性。二是要严格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深入落实个体私营企业参加各种社会保险的办法,切实保障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障福利待遇。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发挥人大作用 推动“三保”落实
[下一篇]:适应新形势要求 提高科学化水平

主办单位: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Copyright©2009 wnrd.gov.cn 邮编:714000
承办单位: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913-3035200 地址:渭南市东风大街中段10号
ICP备案编号:陕ICP备12000409号 推荐分辨率:1024*768

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