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实现既定任务 再鼓干劲突破重点目标 |
发布时间:2015/3/1 浏览次数:1058 次 来源:渭南新闻网 作者: |
文字 〖 大 中 小 〗 |
新常态下实现既定任务 再鼓干劲突破重点目标
——我市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2015年的9项重点任务 2014年 转方式调结构催发改革保持平稳发展 过去的一年,全市按照“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坚持城区、园区和景区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促互动,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为此,记者梳理了四个热词,帮助大家理解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执行情况。 热词:抓项目扩投资 经济平稳增长。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1460.9亿元,增长10.5%,高出全省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投资规模扩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46.3亿元,增长2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65.6亿元,增长20.3%。全市28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63.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5.3%。财政金融运行稳健。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得到落实,财政收入稳中有增。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7.5亿元,占年度预算的101.1%。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64.6亿元,贷款余额811.4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9.3%和11.8%,存贷比为48.8%,较去年同期提升1.1个百分点,资金运行效率提升。 热词:转方式调结构 产业发展提升。粮食总产206万吨。果菜、奶畜标准化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完成农业增加值207.2亿元,增长4.9%。规模以上工业产能有序释放,工业增加值达到638.4亿元,增长12.3%。产服进一步融合,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9.3亿元,在GDP中占比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全年增长9.7%,增速居全省第一。 热词:惠民生促和谐 消费稳中趋旺。市场物价涨幅稳定在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8.6亿元,增长14%。全年接待游客3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2亿元,增长19.7%。居民收入提高。居民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5元,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8534元,增长12.8%(增速居全省第2位)。民生得到保障。全年财政民生支出242.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2.8%。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房5.47万套。城乡居民养老参保277万人。实现脱贫18.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 热词:优生态促改革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率先在全省启动公车改革。累计下放、取消、转移经济社会管理权限1171项,公布市级部门权力清单291项。推动基础设施、能源化工、文化产业等5大领域项目向社会资本放开。县市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基本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初见成效。西渭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加快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中哈人民苹果友谊园合作共建。与韩国龟尾市、福州市开展深度对接合作。 2015年 扩投资保增长积极应对激发发展动力 当前我市正处于保持适当速度、继续扩张总量的追赶期,促进转型跨越、不断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突破瓶颈制约、彰显相对优势的潜能释放期。为此,我们顺势而为,积极应对,重点抓好以下9项重点任务。 促进投资有效增长。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扩投资,突出围绕能源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与民生改善、新型城镇化等十大工程,计划实施市级重点项目300个以上,年度投资1464亿元,较上年增长22%。 加快产业创新驱动。落实3D打印创投基金一揽子项目计划,重点加快推进3D打印与生物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落地。积极引进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及配套生产企业在我市投资建厂。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抓好煤炭促销工作,加强煤电产销衔接,扩大直供电企业范围。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680亿元,增长14%。 着力培育服务业新业态。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联动发展,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拓展金融、电讯、电子商务等新业务,加大对非公经济、中小微企业的税收和金融支持,进一步落实好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结构性减税政策,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持续推进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80亿元,增长14%;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以上。 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西部最大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菜篮子”生产供应、加工保障和市场流通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健全检验检测体系。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业和服务业,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以家庭为单元发展非农产业。加快“美丽乡村”工程,建设美好生态家园。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拉大中心城市框架,畅通城市入口,优化城市路网,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优化开发渭河两岸生态空间。持续全方位打造“沋河景区”、民生街样板示范街和仓程路亮化示范街三个精品工程,落实多城联创。大力发展人才技能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县城、重点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建设,促进产业、人口、城镇、公共服务资源进一步聚集。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民生优先,确保财政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0%以上。加大对食品、药品及住房等质量监测和价格监管力度,提升科技、公安、民政、社保、救助、消防、应急等公共服务。扎实做好采煤沉陷区治理、移民搬迁和供暖供水等重点民生工程,抓好社会保障和救助,落实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确保公、廉租房及时投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进一步扩大合作开放。加快落实《西渭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丝绸之路建设、陆港经济和自贸区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两市部门对话、深度合作,进一步深化中心城区建设百万人口城市方案和措施,吸引西安市等周边城市人群来渭消费,抓住国家建设“一路一带”机遇,与丝路沿线城市积极合作。 持续深化改革,激发发展动力。巩固公车改革成果,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创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模式。加强对民营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持续推进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试点工作,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系统谋划编制“十三五”规划。认真研判“新常态”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理清“十三五”发展基本思路,创新规划编制方法,试点开展“多规合一”,切实做好重大支撑项目的谋划和衔接。 |
![]() ![]() |
[上一篇]:“秒懂”渭南财政账本 ——2014年《财政工作报告》摘要 |
[下一篇]:华县再建24个美丽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