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征文
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征文
植根为民显情怀 履职尽责在乡村
发布时间:2024/11/21  浏览次数:267 次  来源:华州区人大  作者:唐保娃
文字 〖

2000以来,我先后当选为华州区金堆镇人大代表和华州区第四届人大代表。回望这段充满挑战与荣光的二十多岁月,我始终牢记人民的重托,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依法行使代表职权,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办实事,因此获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区镇两级人大的认可。回首20多年的代表生涯,让我切身感受到,人大事业是人大代表的立身之本,更是人大代表干事创业、奉献自我、施展才华的舞台。

接地气,倾心为民谋福利

2000年,我当选为金堆镇人大代表。第一次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参加镇人代会,在佩戴代表证、面对选民的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戴在胸前的不仅是荣誉,更是一份扛在肩上的沉甸甸的责任。

自从当选人大代表的那一天起,我便以代表的身份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拉家常;走进巷道院落向老农“掏心窝”,老干部的“建言”,老党员的寄托,我都铭记于心。东家的喜怒哀乐,西家的柴米油盐,都成了我的心头牵挂。几年下来,我知村情,了民意,以至于2017年精准扶贫开始以后,村组干部和驻村干部经过几周摸排报上来的贫困户名单与我列的名单出奇的一致,难怪社区居民都称我是1900名乡亲的“贴心人”。

2019年,我在与村民谈心中得知,2000年初,金堆城钼业公司在华州区莲花寺购置渭南市某农场3000亩土地用于金堆镇大栗西、栗峪、栗西、西川等4个村矿占安置。   

当时,新建安置社区即金新社区,以及给社区居民每人一亩“口粮田”以外,共用去了2600亩,尚有400亩依然在原土地所有者的名下。近二十年来,由于企业、镇村、农场领导几经更换,400亩土地的来龙去脉也无人知晓,社区群众长期以来一直期盼400亩土地能物归其主,但是,苦于没有领头之人,夙愿难以实现。

得知这一关乎全体村民利益的一大难题后,我就抱定一个信念:作为人大代表,我有义务反映人民心声,作为社区干部,我有责任履职维权。于是,从2019年开始,我便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带头走上了充满困难,历尽艰辛的400亩土地“维权路”。

维权伊始,我便深知:“众人拾柴火焰高”,单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是很难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于是,我首先联络我们原大栗西、栗峪、栗西、西川等4个矿占8名赴镇人大代表在镇人代会期间提出《关于请求追还矿占区400亩土地》的议案,该议案得到了金堆镇党委、人大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镇人代会打破惯例,做出了《关于追讨矿占区400亩土地》的决议,决定由金堆镇赴区人大代表联名向第一届区人民代表大会提交议案,争取区人大常委会的支持,增加维权的力度。

山水复无路,柳岸花又一村。让我们喜出望外的是,我们的议案得到了镇、区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区人大常委会还安排专人对接落实,责成区政府土地、移民、民政等相关部门帮助我们查档案,找协议,寻证据,走访当事人,经过前后两年多的沟通协调,努力争取,多方奔走,历尽艰辛,2023年6月,在我们的努力下,一桩久拖未决、得而复失的400亩土地终于回到了金新社区全体村民的手中。

当社区居民听到这个如愿以偿的消息时,不约而同地来到了村民活动中心,放起了鞭炮。当我看到自己以代表的力量为老百姓谋得利益时,也感受到了无比的欣慰。

蓄底气,强村富民寻甜头

我们金新社区搬迁到新址以后,仅靠每人一亩“口粮田”,群众生活难以保障,加之人生地不熟,外出打工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村民的收入大幅度下降。

针对群众收入存在的困难,我一直在思考着增加群众收入的出路。

此前在金堆原址的时候,我经营着一个建筑队,搬近新址以后,由于两地阻隔,加之担任社区干部,业务联系受到影响,建筑工程几近停业。为了给村民寻求一条增加收入的途径,我与其他村组干部一合计,决定重拾建筑工程旧业,为社区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经过我和建筑队其他伙伴的努力,我们的建筑队重获新生。同时,我们坚持用工尽量按排本社区剩余劳力,尤其是脱贫户的劳力的原则,近年来,基本保持了30名剩余劳力长年在建筑队干活,人均收入在4万元以上,仅此一项,就增加村民收入120万元。

作为区人大代表,我的履职不仅局限于金新社区,而是放眼大局,为政府解忧,为百姓谋利。金堆镇的东西坪村,地处海拔1300米的秦岭腹地,空气清新,山泉滋养,是个发展“高山果蔬”的好地方。2019年前后,政府扶持建起35个“温室棚”,红极一时。后来由于缺乏管理和销路,濒临倒闭。如何使这一扶贫项目重获新生,成为摆在金堆镇党委、政府头上的一道难题。当金堆镇党委书记宋朝军、人大主席江宏找到我的时候,正是“瞌睡遇枕头”,作为金新社区的领头人,我是建筑队队长出身,不仅懂管理、会经营,而且人脉广、能营销,就是没土地、少舞台。金堆镇领导的惠眼,正是实现互利共赢,走出困境的一剂良药。

于是,义无反顾,我们金新社区便承包了东西坪村的产业园区,种植了35棚的高山西红柿,由于管理技术跟得上,亩产达到6000斤左右,加上品质好,产销两旺,一炮走红。

2022年,我们金新社区靠此项目收入就达30余万元。同时,还吸纳了东西坪村30多名留守劳动力在此打工,不出家门,每年都有上万元的收入。

焕生气,和谐社区展笑颜

金新社区是由金堆镇大栗西、栗峪、栗西、西川等4个村搬迁而来,人多嘴杂,事难办,为社区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为此,我们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基层治理与村民自治的新办法,坚持从服务群众中找创新,在民主协商中求突破,积极探索出符合社区实际的议事协商新模式——“五联工作法”(阵地联享、队伍联建、议题联选、协商联合、机制联创),真正做到事情大家一起商量、大家说了算。

社区以辖区易地搬迁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失独家庭、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广泛征集群众的“微心愿”,推行“微认领”,让社区事务由原来的“社区管”变为“大家管”,实现了基层治理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社区管理大为改观。用社区监委会主任程金山的话说“社区居民听话了,日子过得顺畅了,环境卫生整洁了,幸福生活享乐了。”因此,社区党支部荣获“渭南市标准化示范党支部”殊荣。

同时我们在还创办了华州区首家“互助康养幸福院”,有效解决了高龄、独居、纯老家庭及生活需要照料的老年群体日常用餐难题,每月为社区老人集中过生日,让老人“养老不离村、幸福有托福”。

展新气,幸福日子唱着过

为了使社区群众在享受物质生活不断满足的同时,依然享受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们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通过开展“铸三魂,守三根,塑三形”文化振兴活动,唱响了乡村文化振兴的“主旋律”,涵养了乡村文明“新风尚”,画好了乡村振兴的“同心圆”。

依托金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不断推动移风易俗,运用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破除陈规陋习,引导群众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

依托金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建起村史馆、党员活动室、文化娱乐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围绕传统重大节假日,组织实施“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巡演、广场舞培训、庆“七一”系列文艺汇演、系列读书分享等活动,努力营造“文明乡村书香金新”的文化氛围。

作为人大代表,自己坚持紧紧依靠党委、人大、政府的支持,紧紧依靠50多名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紧紧依靠1900名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金新社区各项工作迈入了全区乃至全市的第一梯队:2020年5月被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评为“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2021年列为华州区“乡村振兴示范村”;2022年7月被中共渭南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全市五星级村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社区人均纯收入达到1.7万元。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十载代表履职路 忠诚为民践初心
[下一篇]:让村民的“幸福感”落地生根

主办单位: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Copyright©2009 wnrd.gov.cn 邮编:714000
承办单位: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913-3035200 地址:渭南市东风大街中段10号
ICP备案编号:陕ICP备12000409号 推荐分辨率:1024*768

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