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大要闻
人大要闻
为了有所作为——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加强自身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16/1/20  浏览次数:3048 次  来源:渭南日报  作者:记者  刘雪妮 通讯员 黄海鹏
文字 〖

加强人大常委会机关自身建设,是新形势下推进依法治国方略进程、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促进人大工作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把加强机关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抓手,紧扣“学习、规范、落实、提升”的工作思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全面提高机关工作质量和效率,为保障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扎实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抓学习   打造书香型机关

“百业学为本,学兴百业兴”。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打造学习型书香型机关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的有效抓手,以特色鲜明的“五个一”学习制度为活动平台,着力在完善学习机制、深化学习内容、创新学习载体上下功夫,注重做好学用结合文章,不断提高人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提升。

他们坚持传统学习和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不断丰富活化“党员周五读书日”活动,结合市人大机关实际,重点打造“五个一”学习平台,即:倡导“一日一读”、做到“一周一学”、坚持“一月一讲”、鼓励“一季一文”、实现“一年一集”。通过学习活动深入开展,机关上下形成了“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学习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共性”,大家的学习能力、素质修养、业务水平明显提高,学习型机关建设更具生机和活力。

坚持每周一例会学习不动摇。紧密结合中心工作,机关每周一都集中学习中省市重要文件和领导讲话,机关从领导到普通干部职工,都在会上交流读书心得,推荐所读图书,进一步拓宽大家的视野,提升政策理论水平,机关干部提笔能写、开口能讲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他们组织召开纪念建党94周年读书交流座谈会,机关各党支部推选的10名党员代表,分别从党建、廉政、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分享了读书心得。

为让党员干部学有图书、学有场地、学有目标,机关专门建设了图书阅览室,先后购置了各类图书和学习光盘1000余册(张),报刊杂志1500多份,并在机关楼制作悬挂了各类学习宣传标语展板20余张,积极营造学习氛围。

坚持“请进来学”和“走出去学”相结合。根据工作需要,市人大机关特邀省市相关专家学者来机关作专题授课,组织开展了民族宗教知识、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卫生健康知识、突破思维局限等专题讲座。为鼓励和支持党员干部参加继续教育,先后选送党员干部到市委党校、渭南师院参加各类学习培训50余人次,满足了大家的学习需求,为党员干部提高素质、增长本领、做好各项工作创造了有益条件。


抓管理   打造规范型机关

为了使市人大常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办事程序更加科学规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内容,他们对常委会及机关现行的规章制度进行疏理和完善,工作运转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工作效能明显提高。

他们制定出台了《机关公务卡管理办法》《机关差旅报销办法》等制度办法,及时为在职及退休人员缴纳医疗保险、发放交通补贴、考核奖金等,各项财务保障工作有条不紊、规范运行。根据新形势下对人大工作的新要求,对现行的《渭南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制度汇编》按照“废、立、止”的要求,该废止的废止,该建立的新建,该修订的进行修订,确保常委会及机关各项工作制度紧贴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工作实际,用制度保障和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把搞好会务服务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年初召开会议专题就如何提高会务服务保障水平进行了讨论交流,制定了“三会”服务工作流程,从印发会议通知、落实参会人员、布置会场、发放材料、联系媒体等每个环节责任细化明确到人。每次会前,召开筹备工作会议,逐一夯实各项工作进展情况,摸清底子,做到胸有成竹。会中,加强沟通交流,对突发问题及时反馈,有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努力确保万无一失。一年来,圆满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渭南代表团会议、市四届人大七次会议、7次常委会议、20次主任会议以及“三农”和扶贫工作专题询问大会、人大代表评议测评大会等各类会议的组织服务工作,为常委会监督工作取得实效提供良好的会务保障。


抓党建   打造群众满意机关

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将机关党的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以打造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机关为着力点,在抓好自身党建的同时,持续开展党员红袖章志愿服务活动和包村扶贫等党建活动,努力让人大工作更“接地气”,更好服务全市中心工作、服务群众生活。

去年4月份,市人大机关党总支组织部分党员来到临渭区国贸社区长线局家属院,正式启动在职党员进社区红袖章志愿服务活动。

此后,市人大机关各支部党员将此项活动常态化,着力在坚持服务、真心服务、改进服务上下功夫、出实招。根据每名党员的爱好和特长,制作了志愿服务项目牌,公示了每个党员的服务内容,群众既可以现场选择服务,也可以通过口头和电话预约服务,这种“点餐”的方式,使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群众的生产生活特点。机关党总支还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红袖章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以支部为单位,各支部书记负总责,结合“支部活动日”,定期到共建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群众送去党组织的温暖。

“自从市人大选派第一书记到村后,为我们村联系修了水渠,养殖厂建设也有了眉目,还引进了包装厂,现在村民不用去外地打工了,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市人大派驻凤城村的“第一书记”在入户走访时,一位村民激动的说。自去年上半年开展包村扶贫工作以来,市人大机关精心选派“第一书记”入驻凤城村,深入开展精准扶贫,成功为村里引进了苏商新产业包装有限公司,让一些村民在家门口挣到了钱。此外,市人大机关还先后多次深入华阴市徐成村、岳东村、秦峪村、凤城村等包联村点,积极协调当地政府为村民排忧解难,通过讲政策、送技术、跑资金、搞服务等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为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添劲加力,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广大群众点赞。


抓宣传  建设公开型机关

市人大常委会立足新形势的需求,不断推动人大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上质量、上水平,建设公开型人大机关。

去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机关宣传和文字综合工作的意见》,鼓励年轻干部积极参与机关宣传,勤于练笔,不断提高文字综合水平。加强与市级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确保常委会和机关的重大会议和活动及时宣传报道。同时,在《渭南日报》“影像金三角”开设了“人大专刊”栏目,鼓励各县(市、区)人大积极向栏目投稿,市县联动共同宣传人大常委会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现在经常在报纸、电视、人大网站看到有关人大工作的报道,才发现大到政策法律的制定出台,小到对某个具体事件的监督,都直接关乎我们的利益,人大工作原来和我们普通老百姓关系如此紧密。”一位市民这样对记者说。

伴随着渭南发展更好更快的铿锵足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将继续抓学习、抓作风,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和服务保障水平,努力打造靠得住的政治机关、善探索的创新机关、有作为的干事机关,为渭南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市四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112次主任会议
[下一篇]: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筹备工作全面启动

主办单位: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Copyright©2009 wnrd.gov.cn 邮编:714000
承办单位: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913-3035200 地址:渭南市东风大街中段10号
ICP备案编号:陕ICP备12000409号 推荐分辨率:1024*768

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