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考资料 -> 常委会公报
常委会公报
2012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12/8/2  浏览次数:7555 次  来源: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作者:
文字 〖
渭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六次会议议程
(2012年8月28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1、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3、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情况的报告
4、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接受郭学红同志辞职请求的决定
3、人事任免
 
 
渭南市人民政府
关于201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012年8月28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
渭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褚锦锋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在向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报告201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2012年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
上半年,全市上下围绕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把握主基调和总要求,落实中央预调微调政策,发挥多项利好政策叠加的效应,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狠抓薄弱环节,经济发展基本面不断改善,基本实现稳增长的预期效果和阶段目标。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86.7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0.6%,增长14.3%,在全省居第六。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6.59亿元、279.48亿元、160.67亿元,分别增长6.4%、20.5%、8.3%。
一是项目推进有力,投资动力增强。坚持市级领导包联、月通报季讲评半年观摩制度,实行项目集中审批“绿色通道”,狠抓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全市230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工在建213个,累计投资465.1亿元,完成年投资目标的54.7%,进度同比加快3.7个百分点。韩城500万吨焦化、蒲城煤化工业园等26个项目进度达到65%以上,文体中心建设加快,渭河南岸主体全面开工。230个市级重点前期项目中,已有华县陕化医药、澄城金水苑住宅小区等20个项目提前开工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履约较好,在建项目519个,到位资金157.49亿元,增长17.3%。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5亿元,占年计划的40.4%,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5.87亿元,增长32.7%,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民间投资相对活跃,完成205.8亿元,增速49.2%,同比提高20.5个百分点;占比49.5%,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回稳企升,支柱产业向好。围绕工业“保产、稳速、增效”计划,落实促销保产稳市场以及属地化采购、减税等政策,帮助企业渡难关。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708.2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3.5%,增长23%,居全省第八。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6.63亿元,增长23%,完成年度计划的45.7%。目前13个园区已投产企业650多户,工业产值占比达到70%以上。八大支柱行业实现产值695.78亿元,同比增长23.2%。产值前30户企业中,23户增长,7户下降。黄河矿业、华能秦电、陕化化肥、渭化集团等增速达到3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1.09吨标准煤,同比下降9.18%。
三是消费扩量趋活,外贸好于预期。受节假日、消费政策的拉动,以及消费环境的改善、物价的回落,消费市场持续活跃。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5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7.2%,增长17.5%,增幅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72.58亿元,增长31.4%,增幅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4%,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完成9357.1万美元,增长10.2%,增幅同比由负转正,较全国和全省分别高2.2和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917.6万美元,增长9.1%;进口2439.5万美元,增长13.2%;主要是果汁、电子产品出口和机械设备进口增多。
四是夏粮喜获丰收,特色农业增效。夏田作物抗旱扩灌和病虫防治成效显著,夏粮喜获“九连丰”,总产达到112.7万吨,同比增长8.5%。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其中建成省级园区7个,纳入市级以升促建的园区有70个。新建日光温室9412亩、大棚40929亩、果园面积8万亩,蔬菜生产面积达到135万亩。新扩建规模养殖场203个,出栏猪、牛、羊和家禽分别增长5.8%、4.6%、7.9%和12.5%,肉、蛋、奶产量分别为8.5万吨、4.7万吨和12.9万吨,分别增长5.9%、8.8%和9.7%。
五是财政收支双增,金融存贷双升。6月底,财政总收入完成55.18亿元,占年预算的50.2%,增长7.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09亿元,占年预算的56.2%,增长22.7%,在全省排第六。财政支出累计完成103.26亿元,增长33.65%,其中,新增财力的80%投入民生工程,有效保障了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公共事业和重点项目建设需求。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229.88亿元和61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8%;存贷比为50.14%,同比提高2.61个百分点。
六是民生投入加大,居民收入提高。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民生,促和谐、保稳定。上半年,十大领域民生工程投资完成66亿元,占年计划任务的51%。新开工保障性住房3.4套,竣工1.6万套。新建49所示范幼儿园,蛋奶工程受益学生35.5万人。全民社保登记参保254.6万人,新农合和城镇基本医疗参保率分别达到98.3%和99%以上。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新建社区服务中心78个。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农村居民进城落户10.93万人,分别完成年计划的59.7%和72.9%。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10602元和3615元,分别增长14.9%和18.5%,增幅在全省分别排第五和第一。
七是中心城市框架拉开,城乡统筹建设加快。狠抓中心城市道路建设和美化工程,不断完善功能,优化宜居环境。上半年,中心城市123个重点项目投资完成60.7亿元,占年计划的39.7%。新建及改造城市道路10余公里,城市绿地改造180余万平米,亮化照明保持在98%以上。城乡统筹建设工程顺利进展,华阴市太华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合同到位资金2.62亿元,占总投资的14%,已开工4个子项目;韩城龙门、华县瓜坡、富平庄里、蒲城孙镇4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已完成投资2.9亿元;韩城河渎新村等100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面动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二、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上半年经济运行平稳健康,发展成效来之不易。但由于中央预调微调等政策落实还要有一个过程,驱动效应还未能全面显现,目前经济全面持续回升的基础仍然不够稳固,发展过程还存在着不少突出问题。
1、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工业经济能耗高、产业层次低。规上工业增加值率为34.8%,低于全省5个百分点。服务业持续低迷,增速低于省考目标3.2个百分点,同比降低1.7个百分点。大农业内部结构不优,养殖业比重明显偏低,品牌农业发展滞后,综合收益不高。
2、工业增产提效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工业企业生产明显减缓,多数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了15%以上,主要制造业生产订单同比减少20%左右。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同比减缓19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仅增长3.1%,同比回落14.8个百分点。主要工业品价格跌幅较大,企业增效难度加大。特别是龙钢集团,工业产值同比下降12.1%;金钼集团也处在盈亏平衡点边缘,库存增加。
3、服务业增长乏力。上半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省1.2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靠后。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下降12.4%,房地产营业税增速下降11.6个百分点;租赁等居民服务业增加值、交通运输税收同比分别下降33.9%和3.3%。一些行业部门税收与统计口径衔接不到位,也影响到服务业统计核报。
4、项目投资效率仍然偏低。目前,全市230个重点建设项目还有17个项目没有开工,59个项目四项审批不到位。部分县市和市级部门破解制约因素的方法和措施缺乏创新,办事效率、服务效能等投资环境仍差强人意。续建项目进度分别较重点建设平均进度和新建项目慢了5.2和14.3个百分点。一些开工项目因手续问题,实际完成投资量未能纳入统计范围。
5、财税减收因素较多。受煤炭、钢材和钼等产品价格下滑的影响,资源型行业税收同比减收1.74亿元。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减少税收9000万元,其中因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提高减收2500万元,因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减收6500万元。上半年税收收入增速同比下降21.4个百分点,占比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工业增速与财税增长还不相匹配。
三、下半年重点任务及主要措施
下半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主基调和保增长、保民生、促转型、促改革的总要求,全力落实中省预调微调各项措施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九条工作意见,第一动力抓投资,全力以赴保工业,多措并举促消费,切实增强发展动力,确保经济稳健快速增长。
1、加大推进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快速增长。对当前未能如期开工的17个重点项目,要逐一排查梳理问题,加紧推进。对8个项目立项、18个项目规划、39个项目土地、52个项目环评等手续问题,集中开展“绿色通道”审批月活动,进行上门服务、跟踪落实。对开工在建进度较慢项目,要排出进度表,协调落实要素保障,促其加快建设。确保全年23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0亿元目标。
2、加强企业运行调节,力促工业稳产增效。加强运行协调、综合服务和政策引导,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指导和服务。加快实施煤化、钼化等产业链工程,确保73个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97亿元,建成投产41个。狠抓煤炭等矿产资源整合和企业技术改造,启动工业调节补助专项引导资金,落实减税政策和属地化采购工业品配套奖励办法,释放生产潜能,挖掘市场潜力。确保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0户,工业产值达到163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21.5%。
3、提振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扩大消费总量。进一步分解落实18个重点服务行业部门的发展指标和目标任务,并实行月通报、季讲评制度。建设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实施生产性、生活性和旅游性服务业试点项目。全面提升城市经济,激活第三产业发展。落实家电、建材下乡等政策。鼓励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进社区、进超市、进大专院校直销,努力扩大有效消费。加强服务业统计监测,确保应统尽统。完成服务业增加值390亿元,增长12%的目标。
4、大力推进东大门建设,积极开展区域合作。抓住利好政策叠加的难得机遇,积极推进重点项目策划和开展区域合作。对策划储备的1.1万亿656个东大门建设重点工程,要分类排队,好中选优,优中选精,加快推进,下势抓好一批大型项目建设。加强与黄河金三角其他市开展跨区域合作,编制示范区规划实施方案,衔接一批基础性重大联建项目。积极推进西渭融合发展,尽快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策划开发一批信息、道路等方面的同网项目,推进一批陆港物流、通用航空等领域的联盟项目。
5、继续抓好民生工程,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确保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投入,推进十大领域民生工程全年投资完成130亿元。确保新增城镇就业6.2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85万人。做好大宗农产品调储,加强水、电等价格监管,稳控物价涨幅。当年竣工保障性住房2.8万套,并公平合理地分配使用。实施以中心村、新社区为带动的新农村试点和异地扶贫搬迁工程,建成70个脱贫示范村,脱贫12万人。
6、狠抓招商引资,加强信贷融资支持。全力抓好十六届“西洽会”签定的310个合同项目的跟踪落实,尽快办理手续,力促合同项目尽早落地,到位资金400亿元以上。组织开展央企、民企进渭活动。发布民间投资指南和项目指导目录。加强市城投、产投等投融资平台运作,组织召开银企恳谈会和项目对接,加快推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运作,争取再组建2-3家以民间投资为主的投资公司。
7、巩固提升“三农”基础,统筹协调城乡建设。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工程。组建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扩大订单农业、品牌农业生产规模,建设优质农产品外贸出口示范基地,确保农业增加值增长6.5%。加大中心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中村改造速度。加快太华湖统筹城乡发展生态旅游示范区、30个重点示范镇和100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力促15万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全年确保完成秦岭北麓搬迁移民2318户、9370人,建设集中安置社区13个。编制渭南-华阴、富平-蒲城、韩城-合阳等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和示范区试点总体方案。
8、力推改革创新,扩大双向开放。搞好韩城计划单列市试点。实施简政放权,向有关县市区下放项目审批、核准权限。完善和落实住房、社保等综合配套改革。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职工工资机制,落实劳务、创业等增收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出台鼓励民间投资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细则和产业目录。加快建设渭南陆路口岸和海关商检服务机构,创建深陕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秦晋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合作机制。
9、强化督导检查,狠抓环境保障。把优化投资软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功夫解决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项目所在地群众强买强卖、无理阻工等突出问题。继续优化服务环境,简化审批程序,严格落实项目代理制、限期办结制和到企业检查审批备案制度,推行和完善企业、项目负责人评议政府职能部门和园区管委会制度,主动为企业搞好服务,营造重商、亲商、爱商的社会氛围。
10、切实强化责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三问三解”活动,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影响稳定的潜在因素。继续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认真抓好20项省级重点隐患和100项市级重点隐患的整改工作。高度关注社会治安问题,严格实施责任追究,推广潼关“打非治违”模式,开展升级达标和评星达标活动,增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和安全感。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维稳工作格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渭南市2012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012年8月28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
渭南市财政局局长  蒋秀侠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在向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报告我市2012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运行中的诸多不利因素,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陕西东大门建设,紧扣主基调和总要求,认真落实中央预调微调政策,抢抓多项政策叠加机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民生等重点支出有效保障,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上半年, 全市财政总收入551,76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收38,953万元,增长7.60%。地方财政收入300,859万元,完成预算的56.55%,增收55,636万元,增长22.69%。全市财政支出1,032,648万元,增支259,975万元,增长33.65%。
市级地方财政收入88,669万元(含高新区、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下同),完成预算的58.41%,增收13,289万元,增长17.63%。主要项目的完成情况是:税收收入48,428万元,增长5.18%,其中:增值税9,500万元,增长1.72%;营业税13,842万元,下降1.21%,主要是服务业、房地产业营业税下降及营业税起征点提高形成的;企业所得税3,535万元,增长6.86%。非税收入40,241万元,增长37.17%。
市级财政支出157,318万元,增支58,904万元,增长59.85%。主要支出项目的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 18,133万元,增长29.72%;教育10,201万元,增长31.46%;文化体育与传媒5,372万元,增长57.63%;社会保障和就业17,691万元,增长42.88%;医疗卫生11,131万元,增长39.09%;农林水事务25,329万元,增长45.57%;节能环保6,282万元,增长了3倍,主要是上级专项资金大幅增加;城乡社区事务17,524万元,增长94.17%,主要是加快东大门建设,城建支出大幅增加。
二、财政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一)加大工作力度,财政收入顺利实现“双过半”。面对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效益下滑、财政增收非常困难的严峻形势,各级财税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不利因素,奋力克难攻坚,通过在全市推广国地税联合办税、房地产税收一体化征管模式,在各产煤县市建立煤炭电子监控系统,分行业、分部门、分层次开展纳税信息公开,动态监测20户重点企业纳税情况,强化激励约束和督查,千方百计保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经过各级财税部门的艰辛努力,地方财政收入超额3.49亿元实现了“双过半”, 增幅位居全省第6,较上年同期前移2位。
(二)坚持民生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清理整合专项资金,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加快支出进度,强化资金监管,较好解决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民生问题。上半年,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83.77亿元,较上年增长33.41%。学前一年免保教费、“两免一补”、“蛋奶工程”、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助学金等政策较好落实。幼儿园改扩建、农村中小学食堂建设等项目顺利实施,教育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多方筹措资金,推动了市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了基本药物补偿制度,药品“三统一”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启动。城乡低保和居民医疗保险、农村五保供养、村医补助等提标政策及时落实,实现应保尽保。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顺利实施。
(三)完善财税政策,支持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围绕东大门建设,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九个方面,提出了25条财税扶持政策。围绕财源建设,提出了六个方面、16条财税扶持政策,建立了培植财源、发展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围绕保增长,在全面落实调结构转方式、结构性减税等政策的基础上,制定了支持工业保增长的具体措施,开展中小企业贷款增量奖励试点,全力支持稳增长。围绕城区、园区、景区建设,采取资本金注入、财政贴息等方式,放大财政资金效能,撬动引导社会投入,加快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支持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
(四)加大“三农”投入,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取得新成绩。筹措资金3.2亿元,支持了渭河综合整治、大中型灌区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投入2.2亿元,确保了9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整合资金1亿多元,促进了富平、蒲城等6个县现代农业苹果产业项目建设,发展生猪养殖示范村90个、专业合作社148个,建成设施蔬菜大棚1.7万亩。下达资金2亿多元,落实了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和移民接安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了扶贫移民搬迁、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等项目实施。全面实行惠农补贴资金兑付中心运作模式,通过“一折通”兑付各项补贴资金7.04亿元,惠及全市440万农民。
(五)积极抢抓机遇,争取上级支持成效显著。及时捕捉信息,加强汇报衔接,东大门建设各项补助政策争取到位。全面落实韩城省内计划单列市试点政策,以简政放权为重点,下放财政收入和财政管理权,最大限度地争取中省对我市及韩城市的支持和倾斜。上半年,争取上级各类转移支付补助100.8亿元,其中:专项转移支付60亿元,增长42%;均衡性转移支付40.8亿元,当年增量9.7亿元,增长31%,较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3.5亿元,较上年增加4700万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撑。
三、财政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重点行业减收较多。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工业企业效益下滑,服务业增长乏力,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不断显现,加之煤炭行业停产整顿、资源产品价格下跌,重点行业减收较多,主体税种“两降一缓”。分行业看,资源型行业实现税收18.61亿元,减收1.7亿元,同比下降8.58%;服务业2.02亿元,减收1.1亿元,下降35.5%;房地产业1.4亿元,减收0.6亿元,下降29.9%。分税种看,增值税完成3.21亿元,减收0.32亿元,下降9.07%;企业所得税完成0.95亿元,减收0.12亿元,下降10.94%;营业税完成4.95亿元,增收0.5亿元,增长11.28%,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16.21个百分点。
二是收入结构不尽合理。上半年,地方税收收入增幅仅为15.99%,低于上年同期21.42个百分点。由于税收收入增幅较低,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比重仅为61.2%,低于全省市区平均水平11.61个百分点,收入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是财政支出压力大。今年以来,中省对教育、文化、水利等支出提出了硬性要求,加之民生工程“扩面提标”,刚性支出快速增长。下半年,市县财政不仅要保工资、保运转,还要继续落实民生配套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财政支出压力很大。
四、下半年主要工作措施
(一)千方百计组织收入,确保圆满完成全年任务。认真研判财政经济形势,继续监测重点企业纳税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挖掘增收潜力。强力推进国地税联合办税,进一步扩展合作领域和范围,堵塞收入漏洞。继续推进房地产税收一体化,重点在城区搭建社会化、专业化、精细化综合治税平台,公平税赋,增加收入。充分利用煤炭电子监控系统,共享信息资源,促进煤炭行业税费增收。深入开展纳税信息公开,逐级公开、按时公开、坚决公开。在全市开展非税收入检查,确保应缴尽缴。坚持依法治税,不收过头税,努力完成全年收入任务。
(二)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加强支出管理,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强化资金监管,开展专项资金检查,推进支出绩效评价试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教育投入,力争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22%。支持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促进公共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和体育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和职工医疗保险、城乡低保、就业再就业等工作。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切实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三)着力加快东大门建设,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认真贯彻省政府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意见,推进韩城省内计划单列市试点,落实好省上的各项支持政策,真正把政策机遇转化为发展动力。全面落实调结构转方式、扩投资促消费、结构性减税、非公经济发展“新36条”等政策和工业保增长措施,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大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优势产业、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财源基础。大力支持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着力引进大项目、催生大企业,培育新兴财源。扎实推进简政放权,不断松绑减负,提高服务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深入开展资金整合,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支农资金投入机制,进一步增加“三农”投入。重点支持渭河综合整治,推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设施蔬菜、畜牧养殖、苹果产业,扶持涉农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五)大力争取上级支持,不断壮大财政实力。抢抓各项政策机遇,紧盯政策动向、资金流向,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政策走”的思路,部门联动、互通信息,切实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和储备,加快“跑部进省”步伐,确保中省对我市各类转移支付补助大幅增长。
 
 
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关于对全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审议意见
 
渭南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和《关于2012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上半年,市人民政府紧紧围绕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发展为主线,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着力抓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力促产业联动和集群发展,贯彻落实中央预调微调决策,抓住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多项利好政策叠加的机遇,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促使全市经济稳步向好发展。地方财政收入较快增长,顺利实现了双过半。计划和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上是好的。
会议指出,全市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工业增速趋缓;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项目土地使用、项目落地、项目进展缓慢等问题要认真研究;服务业增长乏力;节能降耗压力较大。
会议要求,下半年,市政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以稳增长为核心,全力抓好工业生产。市人民政府要针对重点县市区、重点行业和企业,列出名单,落实领导和部门责任,尽快深入企业,调查研究,采取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难题、度难关,千方百计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力争下半年工业生产能有明显好转。同时对各县市区要分解目标,落实任务,提出逐月工业生产增长的明确要求,全力以赴为企业生产经营做好服务,确保全市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二是加快重点项目进度,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加大产业项目招商力度,增加产业投入;加快重点项目开工和施工速度,特别要注意解决大项目落地、建设的瓶颈难题;加强土地、资金协调,促进项目尽快落地开工;继续落实领导包联项目制度,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检查和督促,及时解决项目施工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协调好跨区域项目,促其顺利建设,保障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三是加大第三产业推进力度,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交通运输、旅游业、网络销售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壮大我市第三产业。
四是高度重视节能降耗,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制定切实有效的节能措施,对中小高能耗企业、亏损严重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对技术改造企业从资金和相关政策上予以支持和优惠。加强对重点行业的能耗管理,实行跟踪监管,淘汰落后产能、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
五是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确保完成年终各项目标任务。要着力抓好后半年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促销,确保农民增收;继续抓好各项民生工程,促进社会和谐;要千方百计抓收入,多方争取上级支持,圆满完成财政收入任务,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渭南市人民政府
关于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情况的报告
 ——2012年8月28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
渭南市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局局长  刘筱萍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在向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报告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近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十二五”规划为纲,紧扣“扩投资、保增长、促转型”的发展主线,抢抓三个国家经济区叠加和建设陕西东大门的历史机遇,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按照“科学招商、务求实效、招大引强、增量提质”的总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招商理念和方法,内引外联,广泛合作,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尤其在重大项目引进上取得显著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不竭动力。
一、主要成效
一是引资任务连年攀升,贡献份额持续增长。2008年实现到位资金81.79亿元,位列全省第四,历史性进入全省第一方阵;2009年到位资金165.3亿元,同比实现翻番,获全省招商引资先进奖;2010年到位资金230.35亿元,被省政府命名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2011年到位资金 329.9 亿元,同比增长43.21%,占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47.93%。十一五”期间,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共实现产值985.0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4.51%,实现产值年递增率44.03%,超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将近30个百分点,荣获全省“十一五”期间发展开放型经济先进单位。四年来,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平均增速59.17%,是我市经济合作最活跃、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今年1—7月份,全市实现到位资金245.98亿元,占全年400亿元目标任务的61.5%,同比增长27.48%,占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46.22%。
二是招大引强成效显著,重大项目实现突破。2011年,全市在建的上亿元项目319个,到位资金273.7亿元,占总到位资金的82.9%。今年1—7月份,在建的上亿元项目383个,到位资金201.47亿元,占总到位资金的81.9 %,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15个,到位资金108.01亿元,占总到位资金的43.91%,重大项目成为项目建设的中坚力量。中国海外、中航动力、中农集团等13家中央企业先后投资项目18个,总投资552.2亿元,到位资金30.6亿元;美国空气化工、三一重工等12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1个,总投资344.9亿元,到位资金18.9亿元;长江三峡集团、中联重科等10家国内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7个,总投资484.5亿元,到位资金42.4亿元。投资18.7亿元的华阴市太华湖城乡统筹项目、投资21.3亿元的华县氟化工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投资25亿元的1-4丁二醇项目、投资9.9亿元的镍氢电池和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项目、投资8亿元的无水柠檬酸项目、投资198亿元的澄城光伏太阳城项目、投资16亿元的西部农业生产资料项目、投资14.3亿元的中联重科土方机械产业园项目、投资6.56亿元的挖掘机配件项目、投资8亿元的锂离子蓄电池项目、投资6亿元的LED光电科技园项目、投资6亿元的国德电器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部分已建成营运。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将会成为渭南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投资结构明显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重大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工业领域引进外来投资迅速增长,新型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2011年,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旅游开发产业投资比重明显提高,光伏、LED和节能环保等一些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通用航空、精细化工、有色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八大产业集群和一些特色鲜明的经济板块。潼关的黄金勘探及开发、华县的精细化工、华阴的休闲旅游、大荔的涉农加工、韩城的煤化工、澄城的光伏产业,蒲城、富平的建材业及煤化工,卤阳湖的通用航空,高新区、经开区的装备制造、电子科技均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发展格局。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招商理念,践行科学发展。围绕“创新、转型”两大主题,突出五个转变,实现科学招商。一是招商策略由“注重规模、数量”向“质量并重、增量提质”转变。对引进的企业和项目坚持“五看”,看科技含量、看投资强度、看产出效益、看能源消耗、看环境评估,将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坚决拒之门外。二是招商方式从“普遍撒网、重点培养”的盲目招商向“围绕产业、上下配套”的理性招商转变。围绕现有龙头企业搞配套,围绕“八大产业”的延伸找项目,培育链条经济,壮大产业集群。三是把招商重点从“数量型的大招商向质量型的招大商”转变。按照“招大引强、增量提质”的招商理念,与“央企”牵手,和“省企”联姻。四是招商活动从“大而全”向“小而专”转变。按照“策划要求实、活动要务实、项目要落实”的要求, “围绕产业、突出园区、体现特色”,达到主题鲜明、客商对口、推介专业、不求规模,只重实效的目的,彻底扭转以往大而空的推介方式。五是招商手段从“政策招商”向“环境招商”转变。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关心发展、关注招商、关爱客商”的浓厚氛围,真正使客商“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二)坚持产业引领,狠抓龙头企业。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动、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思路,着力在 “关键性、带动性、方向性、战略性”的大项目上求突破。一是注重产业调研,认真策划包装项目。扎实开展“八大产业”调研,挖掘潜力,突出特色,放大优势,策划包装项目650个,总投资达5200亿元,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扩大对外宣传,吸引外来投资。有针对性地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重点区域举办系列推介活动,宣传新渭南、推介东大门、展示新形象。先后荣获“粤商最佳投资城市”、“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连续三年获得“浙商投资重点城市”,2012年被新华社半月谈杂志评为“中国十佳投资环境城市”,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扩大了渭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领导干部带头,市县合力攻坚。围绕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100强和央企、省企,开展全面招商攻势。市县领导带队,组成多支招商小分队赴重点企业进行对接洽谈,跟踪落实,促成了一批合作项目。徐新荣市长利用在京开会学习机会,多次拜访了中粮集团、中铁集团、华润集团、保利集团等企业董事长,进一步坚定了企业投资的决心。王晓军副市长带队就重大项目进行了逐一拜访,跟踪推进,同时发挥个人曾在内蒙工作和在新加坡留学的人脉资源,多方吸引投资,并有力地推进了蒙牛集团来渭投资项目。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与中央企业已达成投资项目37个,总投资额超过1200亿元。同时,还与百威英博、万达集团、苏宁集团等一批国内外500强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通过市县联动,成功引进了深圳艾迪蒙托渭南生产基地项目,创造了“当月洽谈、当月签约、当月开工”的“渭南速度”。
(三)加强交流合作,拓宽引资渠道。成立了渭南浙江商会,创建了我市第一家异地商会。召开了渭南—在陕异地商会交流合作座谈会,为23家商协会秘书长颁发了招商聘书,建立了长期合作战略关系,以福建客商为投资主体的富平新型建材工业园已初具规模,落户企业达20多户。加快友成建设步伐,与江苏省扬州市结为友好城市,与山东日照市、与广东省佛山市签订了经贸合作框架协议,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认真落实《陕深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深圳市就深陕(富平)新兴产业示范园招商引资规划制定、承接深圳产业转移达成了共识,并在项目引进上有了实质性进展,深圳蓝讯电子、博康电子等企业相继落户。招商引资实现了“点”(项目)、“线”(产业)“、面”(园区)的升级扩张。
(四)健全工作机制,凝聚招商合力。在全市14个县市区分别增设了招商分局,专业队伍扩充到500余人。在政府四个驻外办建立了招商引资联络处,实现了招商工作的“重心下移、阵地前移”。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成立了重大项目推进委员会、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制度和项目研判制度,完善了市级领导包联牵总、大项目市局一线跟踪紧盯不放、小项目市县分流定期督察的工作机制。各县市区也结合各自实际,创建了一系列有效的推进机制,富平县实行政府常务会研判项目,华阴市成立了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局,华县建立了投资环境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韩城市定期召开项目调度会、合阳县提出“五个一”项目落实工作机制,这些措施,从组织力量、政策支持、机制创新、队伍建设等方面全方位进行了加强,实现了从产业研究、项目策划、对接洽谈、项目预审、立项审批 、落户服务及后效益评估的无缝链接,“招”、“引”、“建”的全程推进,招商工作更趋科学化、规范化。
(五)加强督查考核、强力推进项目落实。坚持实行“月通报、季点评、半年观摩、年终考核、奖惩兑现”的督查考核制度,使各级各方面有压力,有动力。制定完善了《招商引资工作绩效考核办法》、《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评核认定五项原则》和《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评核认定工作流程》。严格落实“征地圈墙、建厂见房、设备进厂”的硬性考核条件,坚持做到形象进度、到位资金、报表数据三统一,真考实评,挤干水分,保证了考核工作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同时,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在考核中增加了对省际联合项目、国家鼓励类项目、上亿元大项目的考核分值,引导县市区把招商工作的重心向“招大引强,增量提质,理性招商,科学发展”上转轨。
三、存在问题
回顾近几年的招商工作,我们在重大项目的招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一些业态和产业上实现了突破,但和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形势要求相比,与全市人民的发展愿望相比,工作中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调研深度不够,项目策划质量不高,重大项目相对较少。二是园区基础设施落后,主导产业不大不强,对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能力较差;三是项目的落地服务机制不健全,前期审批时效差,落地建设速度慢。四是土地供需矛盾尖锐,项目等土地的问题比较突出;五是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还不够科学理性,还需不断创新和改进。
四、今后的主要工作
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叠加和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政策支持,使渭南的发展迎来了难得战略机遇期。对于招商引资工作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一定会抢抓机遇,借势而为,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具体讲,今后将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夯实招商工作基础。一是加强项目策划包装。绕全市“十二五”规划和陕西东大门的战略定位,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通过招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二是完善政策机制。参照中省有关政策,重新修订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出台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考核试点办法,进一步调动激发各级各方面参与、服务招商的积极性,形成举市一致大招商的工作局面。三是加快园区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基础设设施。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加快建设标准厂房和配套建设。积极探索园区共建模式,大力发展园中园和专业园区,为招商工作提供有效载体和平台。
二、牢固树立科学招商理念。一是建立招商引资项目预审机制。由经发、环保、国土、税务、财政等部门联合审核评定,把好入口关。二是开展务实有为的专业招商活动。找准重点区域、对口产业、重点企业、重要客商,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不拘形式、不论规模、不讲规格,只重实效。三是完善项目后评估制度。对建成营运项目经济效益、财税贡献和社会效益全面评估,准确掌握产业变化和招商实效,指导招商工作更加精准有效。
三、把握好招商的重点和方向。一是瞄准名企招大引强。坚持招商选资,重点抓好央企、省企和行业领军企业,通过龙头带动,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二是依托八大产业抓招商。以现有产业为依托,支持企业扩产技改、新上项目、重组兼并,集中引进关联企业和配套项目,扩大总量,完善配套、延伸链条、壮大产业集群。三是围绕结构调整抓招商。大力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吸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仓储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进驻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激发经济活力。四是围绕外资引进抓招商。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吸引国外境外资金和项目,不断提高我市经济的外向度水平。
四、着力破解项目建设难题。充分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想法设法增加工业用地指标;合理规划摆布项目,提高投资强度和容积率,节约用地;盘活现有土地资源,腾笼换鸟。千方百计保障建设用地。对于签约项目,制定个性化、差异化服务方案,优先保证大项目、好项目、产业性项目落地。发挥重大项目推进委员会、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着力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的好。
 
 
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关于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渭南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近年来,市人民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坚持以“十二五”规划为纲,以“扩投资、保增长、促转型”为主线,抢抓“关-天经济区”规划实施和建设陕西东大门的历史机遇,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按照“招大引强、增量提质”的要求,不断转变招商方式,拓宽引资渠道,重大项目引进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会议指出,我市招商引资工作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重大项目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高层次、高附加值、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仍然偏少;二、部分地方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地域产业特色不鲜明;三、土地供需矛盾非常尖锐,是制约招商和项目落地的最大瓶颈;四、投资的软环境仍不理想,项目落户难问题依然突出;五、招商引资的理念和方法还有待不断更新、不断改进。
会议要求,市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统筹项目,抢抓机遇。应从渭南长远发展和迅速崛起的宏观层面,站在渭南难得历史机遇的战略高度,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产业优化、统筹园区建设,策划一批既关乎长远又能短期见效的重特大项目,多措并举,抓住不放,直到见效,促进招商引资再上新的台阶。
二是出台政策,激发活力。制定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考核及奖惩政策,进一步调动激发各级各方面参与、服务招商的积极性,形成举市一致大招商、上下合力抓项目的局面。参照中省有关政策,遵循“大项目大支持、小项目小支持、没有效益的项目不支持”的原则,修订完善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以吸引客商来渭投资大项目、好项目。
三是主动出击,内引外联。继续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抢抓机遇,捕捉信息,寻求合作。以打造特色经济板块为目标,在主导产业上搜集整理一批重大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投资促进活动。继续坚持以商招商。充分发挥落户企业、商协会、代理招商平台的作用,通过他们邀请更多企业来渭考察洽谈。发挥驻外办事处的作用,进一步做好宣传推介、信息收集、客商邀请和项目资金引进工作。
四是研究对策,破解难题。建设用地稀缺是当前的瓶颈,也是长远难题。从渭南发展的实际出发,研究国家法规政策,既要抓好开源节流,又要重视整合土地复垦和已批建设用地两方的资源,为发展寻找土地供应空间。
五是严格考核,注重实效。一是对签约项目进行梳理,分类排出单子。发挥重大项目推进委员会、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着力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继续实行“月通报,季点评、半年观摩、年终奖惩”的考核办法。强化对签约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的考核,提高合同的转化率。二是要制定招商引资绩效考核办法,从项目对产业延伸、税收贡献、环境优化、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并作出评价。
六是不遗余力,优化环境。要从舆论引导、思想教育、制度建设、责任追究、利益兼顾、法律约束等方面持之以恒抓好发展环境优化,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条件,推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陕西东大门。
 
 
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关于接受郭学红同志辞职请求的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决定,接受郭学红同志辞去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的请求。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备案。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六次会议任免名单
(2012年8月28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任命:
      程立华为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作委员会主任;
      骆苏弟为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
    免去:
      韩兴龙的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
      陈彦文的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
      程立华的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职务;
      骆苏弟的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职务。
    
决定任命:
张晓民为市体育局局长。
决定免去:
王建军的市体育局局长职务。
 
任命:
 张振国为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王积良为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李建中为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
王玉琦为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
党宏军为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
王瑾凡为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
免去:
李成武的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职务;
古晓的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审判员职务;
贾福德的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职务。
 
 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六次会议关于对专项工作报告的
测 评 结 果
 
报    告    名    称
满意票
基本满意票
不满意票
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情况的报告
31
0
0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2012年第3期
[下一篇]:2012年第5期

主办单位: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版权所有:渭南市人大常委会 Copyright©2009 wnrd.gov.cn 邮编:714000
承办单位: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913-3035200 地址:渭南市东风大街中段10号
ICP备案编号:陕ICP备12000409号 推荐分辨率:1024*768

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