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县人大:打通全县乡村路“最后一公里” |
发布时间:2014/11/10 浏览次数:3706 次 来源:澄城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作者:曹建玲 |
文字 〖 大 中 小 〗 |
2014年10月5日,对于澄城县冯原镇李家沟的村民来说,不仅是纪念伟大祖国诞生的日子,更是告别长达七年之久“出行难”的特殊时刻。
这一天,全村人踏着新铺设的通村水泥路,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从村西头到村东头,从塬上到塬下,人头攒动,欢歌笑语,他们用北方人粗犷而质朴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心中的喜悦,感受着人大议案办理惠及民生的灿烂阳光。
七年的望“路”兴叹,无奈?
这是一个地处澄城县与白水县交界处的大山深处,几乎与外界相隔绝的小山村,村子三面环山,川口朝西,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塬低山区地貌。村民们依山而居,沿川而种,庄稼以小麦、玉米为主,种植方式极为传统。走进村里,你还会时不时遇到耕作的老黄牛卧在大树下静息反刍。
村里住着122户人家,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倘若外出办事或者逢会赶集,唯一的出路就是村东头的通镇路。除每天坡底几趟火车汽笛声划破长空外,小山村始终洋溢在一种安详的宁静里。
可就是这火车声,让人几多欢喜几多忧,尽管给小山村带来了发展的希望与活力,可也造成了五百多名村民“难出行”的长久忧困。据村上干部讲,过去的通镇路还是柏油路,虽然坡陡弯急,但也不妨碍村民外出办事。2007年,国家修建包西铁路,规划在村西头修建“西社火车站”。一时间,一辆辆建筑运载车往来穿梭于通镇路上,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两年后,漂亮的“西社火车站”建起来了,火车汽笛声长鸣而过,唯一的通村路却被碾压得破烂不堪,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村民们只能望“路”兴叹。2009年,国家五年千亿元的“村村通”工程实施结束,全县265个行政村都铺上了水泥路或柏油路,唯有李家沟村,因修建火车站而与历史机遇失之交臂,成为澄城县唯一不通油路的行政村,被遗忘在时代的角落里。
两年的聚焦关注,给力!
李家沟村的“行路难”被张雷民、李对明等11位县人大代表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013年县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他们联名向大会提出“铺设西社村通往李家沟火车站的柏油路”建议,引起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经充分研究讨论后,大会将这一建议作为重要议案交由县人民政府办理。
2013年3月上旬,全县召开议案交办会, 24个部门集聚一起,接受县人民政府的办理分工。“修路”,这一艰巨任务理所应当地落在了县交通运输局的头上。随后,县交通运输局高度重视,组织人力进行勘察,主要领导多次亲临现场了解情况,并就道路改造和铺设制定方案,做出工程造价,但因与国家政策难以对接,资金无处着落,终究没有实施,让代表和村民们的期盼落了个空。
尽管提议案代表给予了县人民政府和交通部门“难办理”充分的理解,但李家沟村五百多名村民的望“路”兴叹景象却难以从代表们的心底里消退。2013年9月6日,包联议案的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桂福生亲自深入一线,并现场召开会议,对交通、土地等部门提出明确要求:“因政策原因,今年这个议案可不予办理,但群众的需要不讲政策,也不讲条件,县人大将持续关注这一事情。明年这个时候,希望你们给代表们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回来后,县人大常委会就代表议案办理召开专题会议,党拴仓主任当即拍板,决定将“铺设西社村通往李家沟火车站的柏油路”议案下延继续办理,这也是澄城县人大历史上第一次将代表议案下延办理。
2014年县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县人大常委会的这一决策得到了193名县人大代表的高度认同,大家热烈讨论,积极献计献策。当年的议案交办会,也较往年多了一项新内容——通报上年度议案办理结果。“全县23个议案和建议中,有3个未办结”,“修路”议案就在其中,县交通运输局又一次领到了这个任务。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廉文山在会上提出明确要求:“今年的议案办理,有条件的要加快实施,争取在法定时限内办结;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克难攻坚,把人民群众的期盼落到实处,用办理议案的实际行动检验我们接地气、聚民心、践行群众路线教育的执政情怀。对于办理不力的,县人大常委会将启用质询手段,进行追究问责。”
两年的持续聚焦和督办,让深处大山的李家沟村民看到了希望,村长成天喜难掩激动之情:“还是人大代表好,他们心中有咱老百姓。”李家沟的村民们继续殷切的期待着……
百天的冲刺竣工,欣喜!
巨压之下,必产生强大动力。议案的下延办理给县人民政府和交通部门压实了担子,更带来了动力。新上任的交通局长成小红清醒地知道,“二次办理”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问责,摆脱了“政策与实际对接不上,项目难以列入,工作无法开展”的思维束缚,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县长薛楠亲自召开会议研究修路工作,交通局长成小红、冯原镇党委书记周宏主动携手,在省市没有政策、项目难对接、资金缺口大的情况下,多方筹资百万元,为铺设道路做好充分准备。
2014年6月28日,李家沟村民的希望终于落地生根,噼里啪啦的鞭炮响过后,两辆推土机从村头拉开了铺设通村路的序幕。之后三个多月里,劈山、平路、碾压、夯基、铺设、养护……一道工序接着一道工序,一弯山路续着一弯山路,从村西头开始,依次向东延伸。
七、八月是一年最热的时候,被称为酷暑期,毒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也考验着党员干部的为民执政能力。期间,县人大、县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多次亲临一线,督促指导工作,交通战线的同志们与铺路工人们一道,坚守在施工第一线,汗水浸透了衣服,也滋润着村民干涸的心田。村民们自发地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建设,编织了一幅“干群一心铺路”的动人场景,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生动的注解。
10月5日,经过为期百天的连续奋战,一条长3.2公里的水泥路顺山势蜿蜒盘旋,在太阳的照射下,犹如银灰色的带子镶嵌在碧绿的大山上,直至消失在山顶的蓝天白云里,整个工程在这一天全面竣工。村民小张兴奋的骑着摩托车一路向前,站在山顶俯瞰家乡,“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嘹亮歌声久久回荡在山坳上空。
“李家沟通村路的铺设,充分彰显了县人民政府及交通部门、冯原镇党政干部克难攻坚、为民执政、于不可为中展作为的执政风范,李家沟五百名村民的灿烂笑容就是对你们工作的最大肯定。”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上,金全忠委员发自肺腑地赞誉。
“西社至李家沟油路铺设这个议案,办理标准高、质量好,群众有目共睹,代表拍手称赞,为澄城通村油路全覆盖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党拴仓给予议案办理高度肯定和评价。
“我们几代人盼的事今天终于实现了,还是党的干部好,人大代表好!这下,我们出行就再也不犯难了。”67岁高龄的张大爷激动得热泪盈眶。
一条道路,连接起小山村与外界的距离,更密切了党员干部同老百姓的深厚感情;一个议案,纾解了村民长达七年之久“出行难”忧困,更绾结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路,延伸向了山外,也延伸到了李家沟五百余名村民的心坎里。 |
![]() ![]() |
[上一篇]:华县人大机关传达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
[下一篇]:澄城人大创新代表议案办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