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发展新常态 展现履职新作为——渭南市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综述 |
发布时间:2015/12/28 浏览次数:1322 次 来源:《渭南日报》 作者:记者 李小鸽 程瑾 通讯员 黄海鹏 |
文字 〖 大 中 小 〗 |
立足发展新常态 展现履职新作为
——渭南市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综述
跨过2015年的门槛,经历了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欣慰着全面播种次第开花,沿着时间的轨迹回望,细品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沉甸甸的果实,令人倍受鼓舞:
——率先在全省推行人大任命人员向宪法宣誓;组织人大代表围绕城区供热问题开展首次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活动;聚焦全市“三农”和扶贫工作、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贯彻执行情况开展专题询问;扎实推进设区市立法筹备工作;制定出台《市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述职办法》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创新组建预算审查咨询专家库,增强人大预算监督的刚性和实效;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开展旁听法院庭审,监督司法公正;连续第十三年开展人大代表评议活动等,实现了人大监督规范化、重实效、有特色。
2015年,渭南市人大常委会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把握新常态、顺应新要求,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强化大局意识,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蹄疾步稳、开拓创新,在全面启动立法上精准发力,在提高监督实效上持续用劲,在决定重大事项上依宪依法,在关注民生上用心用情,迈出了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与时俱进的坚实步伐,为推动渭南加快发展和依法治市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市委书记陆治原在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汇报上批示:“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搞得非常扎实,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大局开展工作,效果明显,对推动工作、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紧扣渭南实际 有序推进立法工作
法治,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潮流。法治渭南,秦东儿女的不懈追求。市人大常委会紧紧抓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赋予设区市地方立法权的机遇,超前谋划,积极部署,立法工作顺利起步。
年初,创新成立立法工作小组,迅速启动立法各项准备工作,同时提出设立法制委员会的具体方案,增加相关法律专业人才,为立法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为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先后赴西安、重庆、山东、广东等地考察学习,并深入市规划局、住建局、环保局等部门多次进行调研,详细了解我市立法需求和群众期盼,争取立出群众最需要的法。
如何在立法中反映民声?市人大常委会在全体市民中广泛征求立法建议。通过渭南日报、渭南电视台和渭南人大网站发布征求立法建议公告,向市人大代表寄发立法建议征求函,召开立法建议征集座谈会、在渭南电视台开设《代表委员说立法》栏目等途径和方式,广泛征集社会各界的立法建议,共征集立法建议106条。整理汇总这些民意心声,结合我市实际,最终将《渭南市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渭南市黄洛渭湿地生态保护条例》列入立法计划。目前,上述两部法律草案及《渭南市地方立法条例(草案)》已全部形成,立法筹备工作顺利推进。
与中心工作共动 稳步服务改革大局
讨论和决定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
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审议通过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华县撤县设区、临渭区政府驻地搬迁以及全市棚户区改造资金方面的议案,充分行使了有关重大事项决定权。
审查和批准财政预算,是人大监督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成立了预算审查咨询专家库,在全市范围聘请了23位具备财政、会计、审计、税务、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担任成员,使预算审查监督迈出了专业化、精细化的重要一步。常委会还举办了各县(市、区)政府、市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新《预算法》培训班,进一步明确财政预决算审查职能,加强了对财政预决算的全口径监督。为了认真审议好2014年财政决算、审计和增加2015年支出预算的报告,常委会组织人员先后深入相关部门,现场询问情况、察看资料、听取汇报。为了将人大对财政工作的监督真正推向纵深,针对发现的问题,建议审计部门要及时跟进部门预算工作,对部门预算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开展监督,特别是对专项资金和招投标项目加强管理,以严格的财经纪律保证部门预算的良好执行。
依法做好人事任免,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是人大常委会的重要工作职责。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依法任免干部和党管干部原则有机统一起来,严格执行人事任免办法,坚持拟任人员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与常委会组成人员见面并作供职发言。制定出台了《关于市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述职办法》,要求由市人大常委会选举或任命的副市长,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负责人,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在任期内至少向人大常委会进行一次述职或书面报告一次履职情况,增强了被任命人员的法治意识和受人大监督意识。
市人大常委会还在全省率先推行任命人员向宪法宣誓工作,增强拟任命人员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用法治思维忠诚履职的思想意识。2015年,市人大常委会共任免政府机关工作人员8人次,检察院工作人员7人次,法院工作人员20人次,分批次任命市中院人民陪审员287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着眼发展和民生 务实监督不缺位
加强人大监督,是促进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大保障。
渭南作为农业大市,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紧密相连。市人大常委会把“三农”和扶贫工作作为年度监督工作重点,开展专题询问,不仅贴紧我市实际,更顺应广大农民群众的呼声。
为了使问题切中时弊,询问取得效果,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了一场深入广泛的调研,成立5个调研工作组,深入全市各县(市、区)实地查看了5个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渭河综合整治工程,7个林业绿化项目及相关培育基地,5个畜牧养殖企业及合作社,9个农业产业化企业及农业合作社,6个扶贫开发项目建设情况,召开了12场次座谈会,征集相关意见、建议479条。
做足了前期功课,摸清了脉搏后,9月17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的专题询问大会上,一场关于全市“三农”和扶贫工作的“问”与“答”激烈进行。在电视、广播和网络多媒体平台互动直播的镜头下,在200多名涉农企业负责人和公民代表的现场见证下,10余名委员、代表就人民群众普遍关系关注的“三农”和扶贫工作多个热难点问题开门见山、现场询问:“由于监管不严,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搞信用合作,潜在金融风险很大,下一步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消除隐患?”“规模化养殖业带来农田性质变更问题如何解决?”“如何解决移民搬迁群众的增收问题?”……一个个“辣味”十足的问题如连珠炮般抛出,市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扶贫办、畜牧局等5个涉农部门负责人就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基层农业科技队伍老化、林业管护工作薄弱、畜牧养殖用地管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搬迁等问题认真细致作答,提出了整改措施。询问现场“辣味”十足,气氛热烈,深深感染着会场以及观看直播的数十万市民群众。“问出了民生和民心,答出了责任和承诺,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工作更趋成熟。”现场一位代表深有感触地说。
以监督促整改,这是人大发挥监督职能的最终目的。对华阴、华县非法采石的专题调研便是最好的例证。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开展“渭南环保世纪行”活动,多次组织人员深入秦岭北麓沿线调研视察,特别是在9月22日,组织省十二届人大代表就华阴非法采石治理情况进行专题检查调研,代表们提出的“全面关停非法采石企业,千方百计恢复被破坏的植被,还秦岭青山绿水”等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市委的重视和肯定。
民办学校“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工作,是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紧盯不放的一项监督内容。经过多波次、全覆盖式地组织人员深入全市各县(市、区)进行督促检查,主任会议先后两次听取市教育局关于民办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落实情况汇报,督促政府和教育部门排出任务时间表,限期解决群众关注的这一热点问题,目前各县(市、区)工作进展明显,“两免一补”政策在我市民办学校得到进一步较好落实。
执法检查是人大监督的基本形式。面对建设法治渭南新的形势要求,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人大工作要把组织开展执法检查作为推动法治渭南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今年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执法检查中,市人大常委会创新监督方式,以市县联动、委室共动的全覆盖方式开展检查,特别是在听取执法检查报告后,新增了专题询问环节,这些创新方法,大大提高了执法检查实效。在专题询问会上,10多名委员重点就食品药品监管、电梯安全监管、小区物业管理等群众关注的消费维权热点问题进行现场询问,30多名涉及消费维权的部门负责人现场回答,就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郑重向人民作出承诺。要说最具刚性的,当数对市政府贯彻落实新《消法》工作情况首次进行满意度测评,最终政府的工作成效赢得多数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满意票,但为数不多的几张不满意票和弃权票,无疑给政府及其各部门的工作增添了更多的压力和动力。
市人大常委会还坚持运用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方式开展监督,先后就“十三五”规划编制、渭河综合整治、“六·五”普法、公共文化建设、学前教育、土地利用、城镇医疗、农业服务现代农业、反贪污反渎职等听取了“一府两院”17项报告,分别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有力地推动了工作。
对公正司法的监督,市人大常委会今年持续给力。2015年11月24日,随着“砰”一声清脆的法槌声响,市中院院长李永强担任审判长公开审理的杨某、张某挪用公款一案拉开了帷幕。开启院长开庭模式,打造阳光审判,这是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司法监督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市人大常委会对坚持多年的旁听市中院庭审活动进行了全新改进,要求常委会组成人员每年参加一次旁听庭审活动,市中院院长、副院长每年作为审判长进行一次法庭庭审,真正通过旁听庭审这一方式,使人大在推进司法公正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创新方式 让代表履职更“接地气”
人大代表,不仅仅是一种职务,更意味着一项责任。在渭南,无论是城市发展的重大决策,还是群众身边的小事,都凝聚了人大代表的智慧和汗水。
2015年,市人大常委会把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作为依法履职的基础,进一步加强对代表的服务保障、活动组织和议案建议办理等工作,促进了代表作用的有效发挥。
开展人大代表评议活动,是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十多年的特色活动,也是人大代表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深受社会各界关注。今年,市人大常委会聚焦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金融、税务、通信、电力、保险、邮政等行业,选定15个省市双管单位,通过动员部署、查摆问题、视察调研、公开评议、整改落实等环节,由常委会各主任带队,分别深入各县(市、区)乡镇、企业、服务窗口、营业网点、产业园区等近30个视察点,深入了解各行业的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10月13日,2015年人大代表评议测评大会召开,15个省市双管单位接受现场评议,95位省、市人大代表对受评单位的工作进行了满意度测评。最终,市地税局、市国税局、渭南供电公司、长安银行、渭南广电网络公司等5家单位被评为“人大代表评议满意单位”。“开展代表评议活动,让代表和民众评价我们的工作,不仅是对我们的激励和鞭策,更有利于促进民生改善,规范执法行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一位被评议单位负责人如是说。
12月10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省市人大代表,就今冬中心城市供热问题首次约见了有关国家机关负责人。座谈会上,20多名省、市人大代表及公民代表,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供热规划、范围、方式、价格、计量方法、管网建设等问题认真开展问询,提出要尽快出台专项规划、推进计量收费、加快热电厂和供热管网建设等意见建议。市住建局、物价局、天然气公司、热力公司负责人一一回应,提出了解决方案。
“此次活动在我市虽属首次开展,但各位代表在约见中表现出了高度负责、认真履职的精神,各项提问紧扣主题、体现民意,对进一步解决中心城市供热问题起到了积极的督促推动作用。”一位代表希望此类活动经常开展。
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体现着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市人大常委会每年都会选择一部分重点代表建议,由常委会领导牵头督办。今年,先后对苗在前、邓联合等代表提出的《重视解决治理土地污染问题》、《尽快实施二华排水干沟改造工程》等12条建议进行了督办。“这一方式改变了承办部门‘重答复、轻办理’的问题和现象,代表建议办理的满意率逐年提升。”一位人大代表表示。
为充分保证市人大代表的知情知政权,常委会定期为代表寄送《市人大常委会公报》,在市人大门户网站及时公开监督工作情况。专门开设代表手机短信平台,平均每周为全体省、市人大代表发送2期“人大工作动态”,使代表知情知政的方式更加快捷和高效。今年下半年,积极贯彻全省人大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求,全新改版人大网站,增设“代表服务平台”专栏,进一步拓宽了代表知情知政的途径和渠道。
近期,针对我市进行换届选举的实际,组织了县级人大有关同志及部分人大代表约100余人参加的专题培训,内容涉及《代表法》、《选举法》、《组织法》和换届选举相关法律规定。为切实把好我市新一届人大代表的入口关,确保选出有热情、会履职、善作为的人大代表奠定了基础。
抓好自身建设 打造活力机关
加强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是保障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关键,也是确保人大依法行权履职,更好地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把建设“靠得住的政治机关、善探索的创新机关、有作为的干事机关”作为基本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常委会和机关自身建设。
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多次提出要切实重视机关年轻干部的培养,真正使年轻干部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问策能对、遇事能办。按照这一要求,办公室坚持每周召开学习例会,组织机关干部职工认真学理论、学法律、学业务,每次学习都确定一名同志谈体会,今年机关所有干部都进行了两轮学习体会交流,部分职工和打字员也积极参与。“开展每周学习交流真正使机关形成了‘比读书、讲学习、拼实干’的浓厚氛围,这让我受益匪浅。”机关一名干部感慨地说。
市人大常委会还制定了《加强和改进机关宣传和文字综合工作的意见》,要求机关年轻干部撰写宣传稿件,积极参与文字综合工作,并将此列入每季度效能考核的重要内容。“这一举措,有力调动了机关年轻干部抓落实、提能力、比奉献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怕吃苦、不担沉,工作避着干、挑着干的不好现象。”市人大办公室一位负责同志说。
在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方面,市人大常委会还坚持党组中心组学习、“议事先学法”讲座和“五一个”学习等制度,先后就政治纪律十不准、市委“约法三章”、土地管理、民族宗教、卫生健康等知识进行专题学习,不断树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的意识,提高大家议事决策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重头戏,常委会主要领导以上率下,以讲党课开局,结合人大工作实际,就认识好、贯彻好、践行好“三严三实”要求作了授课。常委会其他领导以及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此基础上全部进行了党课讲授。在6次专题研讨交流中,大家精心准备,认真发言,每个人都建立了“一单一帐”,使专题教育既真正见到实效,又体现人大特色,做到了“两不误、两促进”。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建工作成果丰硕。坚持举办“人大机关讲坛”,在国贸社区创新开展“点餐式”党员进社区红袖章志愿服务,加强机关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积极贯彻“三会一课”、“党员统一活动日”等制度,机关党总支被市直机关工委确定为“党员周五读书日”示范点,机关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得到切实增强。
市人大常委会还把指导县乡人大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今年上半年,对各县(市、区)人大工作开展全面调研,重点了解省委和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及监督工作创新情况。三季度,常委会每位副主任都到1至2个县列席指导县人大常委会会议,进一步促进了县人大工作,提升了全市人大工作整体水平。全市乡镇人大建设普遍加强,分别设立了办公室,落实了2名专职人员,日常工作能聚焦主业,认真积极履职。
秦东大地,崛起风劲。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将进一步树立改革创新的精神和理念,依法行使立法、决定、监督、任免等职权,持续推动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在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渭南中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应有作用。
|
![]() ![]() |
[上一篇]: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中心组学习会议 |
[下一篇]:市四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110次主任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