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铺就致富路 情系群众暖民心 |
发布时间:2014/1/3 浏览次数:1478 次 来源: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作者:杨继伟 |
文字 〖 大 中 小 〗 |
暖冬时节,走进华山脚下的小山村,宽阔平展的通村水泥路代替了坑坑洼洼的泥泞小路,村子入口文化广场上孩子们正在高兴的做游戏,三三两两的老人在悠闲的晒着太阳。随即,青瓦、白墙、水泥巷道、干净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包村帮扶行动开展以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每一个走进村子的人的共同感受。
2011年以来,按照渭南市百部包村扶贫增收计划、新农村建设试点帮扶和秦岭北麓富平北部山区包村工作的战略部署和要求,渭南市人大机关积极开展了对华阴市的徐城村、岳东村、秦峪村的包村帮扶活动。三年以来,他们牵线搭桥引资金、寻求产业促增收,创新思路抓发展,以决胜的信念、扎实的作风、有力的组织,在华岳脚下演绎了一出真心实情、一心为民的动人故事。
勤走访 体察入微解民忧
为确保“包村帮扶”活动“帮”出成效,市人大机关不但明确了牵头领导,还确定了专门的包村科室和具体负责人,制定了具体的包村帮扶计划,从群众最关心的“小”事、最揪心的“烦”事、最期盼的“好”事做起,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用亲民之举架起连心桥。
出行难一直是困扰秦裕村多年的一个大问题。该村地处秦岭浅山区沟坡地带,自然条件较差,平时出入的都是乡间土路,不仅规划不合理,而且车辆也难以进出,不利于农产品的运输。第一次到村上走访,包村的干部就把这件事记在了心上,以后每次到村上,这也都成了讨论的重点。经过多方协调和努力,终于在2013年年末,9条近2000米的巷道全部硬化完毕,彻底改变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一位老农民激动的说到,“走了一辈子的泥路土路,老了老了还走上了这么平整宽阔的水泥路,雨天送孙子上学再也用不担心了”。
定规划 致富增收添信心
帮钱、帮物,不如帮农民寻找一条致富路,自市人大机关包联活动在岳东村开展以来,千方百计为包联农民寻找致富途径,带来的不止是掷地有声的承诺,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包村干部通过走村串户访问、深入田间地头调研,了解到岳东村临近城区,人均耕地少,村民收入低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帮助村上制定了果蔬温室大棚种植规划,并针对温室种植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先后2次组邀请农技人员给村民进行技术授课和现场指导。今年,占地200多亩的75个温室大棚都栽植上了草莓、圣女果等反季节水果,现在都已经开始收获销售了。提到温室大棚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村民们都笑的合不拢嘴了,称赞说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帮扶,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就增加了近2000元,收入增加了,日子当然过的舒心了。
重实干 百部包村出实效
在百部包村扶贫工作中不搞花架子,帮扶就要帮出实效、扶出成果。市人大发挥了单位包村的团体优势,有效调动更多资源,形成了上下联动、集体发力、共同帮扶的强大合力。
徐城村地理位置偏僻,经济一直比较落后,农村基础设施配置较差,文化娱乐设施缺乏。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市人大帮扶工作组经和组织部门、体育文化部门的多次协商,为村上争取到了10万元的启动资金,加上村民自筹的部分资金。如今一个宽敞明亮的村党员活动室、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娱乐广场都已竣工投入使用。如今,每当吃过晚饭,村民们就会三五成群来到广场,健身器上扭一扭,激情广场上跳跳舞,老百姓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打麻将的少了,村风更和谐了。
三年多的帮扶,市人大机关党员干部用心丈量的,不止是秦峪村、岳东村、徐城村一寸寸的土地,更是全村人迈向幸福生活的步步征程;市人大机关党员干部用热情描绘的,不止是秦峪村、岳东村、徐城村的发展前景,更是富足和谐文明新农村的美好画卷。对于今后的包村工作,渭南市人大机关将以即将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思想,把“干部接地气,群众得实惠”做得更实、抓的更好,结出更加繁盛的累累硕果!
|
![]() ![]() |
[上一篇]:市人大机关2013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会议召开 |
[下一篇]:市人大机关学习贯彻市委全委会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