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积极推动公共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
发布时间:2015/8/6 浏览次数:1049 次 来源: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作者: |
文字 〖 大 中 小 〗 |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站在群众的立场和角度设计活动载体,推动建立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鼓励社会各类文化企业和民间艺术团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为群众提供更新、更优、更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是记者从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得的消息。
市文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光说,近两年来,我市着力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四级网络建设、基层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典型项目示范引领”上下工夫,按照国家创建示范区标准和我市创建规划,建立了保障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和资金保障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评估监督机制和全员参与机制,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扎实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 我市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满足不同区域群众文化需求。市文化艺术中心、市体育中心等中心城市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博物馆即将投入运行,市第一图书馆改造工程已经动工。全市22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中,有5个文化馆和6个图书馆已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未达标的县(市、区)也已先后启动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目前,我市已建成乡镇文化站143个,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30个,信息资源共享县级支中心11个,乡镇电子阅览室143个,社区电子阅览室123个,为16个社区文化中心,201个社区活动室,1969个行政村配送了文化活动器材。全市已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四级网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文化活动的阵地。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实施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项目,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文化品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全力打造“一元剧场”、“四进”零距工程、“青春之梦”等独具渭南特色的文化惠民活动品牌。上半年,“一元剧场”演出375场次、“四进零距”工程演出486场次,“青春之梦”系列文化活动演出61场次,“三大文化服务品牌”争奇斗艳、融合推进。近期正在举办的渭南市少儿舞蹈大赛、第五届青年歌手大赛,活动周期长,参与选手多,影响面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先后在渭南大剧院演出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原创回族舞剧《月上贺兰》、原创歌剧《大汉苏武》、“青春之梦·黄河颂”交响音乐会等高质量的剧目,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各县(市、区)也围绕示范区创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目前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了专业院团主导引领、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志愿者队伍有效补充的模式,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受众不断拓宽,让群众真正享受文化体制改革的红利。渭南市模特协会、嘉禾美术馆、琦琦辉煌文化公司等社会文化组织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了渭南市首届模特大赛、国标舞大赛、青年书画大赛、艺术学子巡演、群众大舞台等大型赛事及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参与群众二十余万人。我市通过多种渠道招募文化志愿者,目前已组建了一支4000余人的“渭南·与文化同行”志愿者服务队伍,参与了100多场大型公共文化活动的服务,成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支生力军。 |
![]() ![]() |
[上一篇]:我市23项车驾管业务可网上直接办理 |
[下一篇]:市创建工作指挥部召开工作推进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