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经济增长实现平稳换挡 |
发布时间:2015/7/29 浏览次数:1030 次 来源: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作者: |
文字 〖 大 中 小 〗 |
上半年,全市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企稳回升,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消费品市场购销旺盛,居民收入稳步提高,财政、金融形势稳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物价涨幅同比回落,经济运行实现了平稳换挡,保持稳步增长态势。这是记者昨日从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得的消息。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市委、市政府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新常态, 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不动摇,全面落实中省稳增长、促发展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86.48亿元,同比增长8.3%,分别高于全国(7%)、全省(7.3%)1.3和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79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304.08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226.61亿元,增长8.1%。 从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看,除全市增速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省14.8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省2.9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运行的三个方面均保持持续向好的态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38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5万人的67.6%。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低于年度控制目标0.7个百分点;物价温和上涨。上半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0.5%,居住类价格上涨0.5%。物价涨幅平稳,在3%控制范围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54元,同比增长8.7%,增速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76元,增长11.2%,增速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 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大趋势下,我市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业占比进一步提升。上半年产业结构出现积极变化,第一产业占比为9%,较上年同期降低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为52.4%,较上年同期降低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38.6%,较上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结构出现积极变化,非能源工业增速快于能源工业。上半年非能源工业总产值626.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七成以上(为71.8%),比能源工业比重高43.6个百分点;非能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4%,增速高于能源工业15.6个百分点。 三是投资结构更趋合理,民间投资持续活跃。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投资78.69亿元,占10.3%,;第二产业投资180.31亿元,占23.6%;第三产业投资505.28亿元,占66.1%,较2014年上半年提高8.4个百分点。三产投资占比进一步提高,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实现364.89亿元,同比增长10%。民间投资项目895个,较上年同期增加214个。 四是非公经济占比持续提升,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上半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为48.1%,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完成增加值281.91亿元,同比增长11.2%,高于同期GDP增速2.9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五是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镇。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4年上半年的3.13:1缩小至2015年上半年的3.05:1。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54元,同比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76元,增长11.2%。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2.5个百分点。 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局长闫华锋说,当前,全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渭南发展已站在新的起点上。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产业结构偏“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生态环境约束趋紧、工业产业链短,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少、规模小等问题已有所显现,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经济如何既保持合理增速,又实现转型升级?据闫华锋介绍,要继续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上下工夫,坚持“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发展方向不偏离,深入实施“稳中有为、提质增效”战略,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抓手,保持合理的增速,实现稳中求进;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特别是要推进煤炭、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产业链部署,不断推进传统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按照创新驱动要求,支持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加大抓项目、扩投资的力度,进一步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鼓励民营资本发展,全面落实产业类项目和基础建设重点项目,使其尽快达产达效,确保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继续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投资力度,保障民生事业发展。同时,通过不断优化消费市场投资环境和居民消费环境,进一步繁荣和活跃渭南消费市场,切实提高消费水平,真正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立足我市实际,积极构筑现代贸易业发展平台,实现传统贸易业向电商的发展过渡,充分利用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同时利用现代科技,加快发展科技创新,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产业,切实改变三产服务业规模小、基础弱、覆盖面不全的现状,在推进全市公共社会体系建设中不断增强三产服务业的实力,提高三产服务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增大三产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 |
![]() ![]() |
[上一篇]:我市农网改造工程获中央资金支持 |
[下一篇]:我市认定首批市级农业科技园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