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载奋进路 破蛹成蝶展丽姿——写在渭南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之际 |
发布时间:2010/11/23 浏览次数:1106 次 来源:渭南日报 作者:记者 王能力 |
文字 〖 大 中 小 〗 |
矢志不渝二十载,励精图治铸辉煌。渭南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了!这是高新区、渭南乃至陕西的一件大事、喜事。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全社会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几代高新人顽强拼搏,务实奋进的结果。
22年前,渭南高新区如一粒种子播入城西的泥土。迎着徐徐吹来的春风,怀着不辱使命的斗志,第一批拓荒者赶来了。初来乍到,除了地委、行署赋予的一枚大印,就只有那片民宅散落、茅草摇摆的土地。面对白手起家的重重困难,他们没有退缩,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披星戴月,日夜奋战,以“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万丈豪情,表现出“千难万难脚下踩”的坚强意志和超乎寻常的睿智,在前无古人的河滩地上开出了一片新天地。
22年中,渭南高新区走过的路充满艰辛与喜悦,渭南高新区刚成立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定位模糊,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不足,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无法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及示范作用。据统计,直到1998年,渭南高新区工业总产值4.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5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2.46亿元。面对这种状况,高新人认识到,只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培植高新技术产业,才是渭南高新区的唯一出路。
2002年,渭南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发展的决定》,举全市之力,对渭南高新区的体制机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由此,高新人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二次创业”。这是一次涅槃式的改革,对既往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彻底颠覆。摒弃了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大集团引领、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发展思路,按照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在高新区推行了“一区多园”发展模式,确立了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医药、农产加工和职业教育等六大园区。并以规划为主导,园区为载体,项目为支撑,依托区内的主导产业,吸纳企业内引外联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项目,很快在园区内形成产业聚集效应。目前,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医药、农产加工和职业教育六大优势产业集聚了一大批产业层次高、延伸配套好的重大项目,形成了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三大产业基地。精细化工集聚了渭河煤化工集团和金钼科技公司两大全国知名企业;装备制造产业迅猛发展,中联重科渭南土方机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陕西北人公司生产的凹版印刷机以质量优势占据了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并远销国外;以海泰电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各种研发中心相继建成。
在壮大特色产业规模的同时,渭南高新区注重内生增长,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加速主导产业聚集。把“三高一低”的非高新技术项目一概排斥在外,重点招引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和企业,使渭南高新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新产业聚集地。在区内,建设和完善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人才交流中心、产学研示范基地、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体系。同时围绕特色产业,紧密对接关中——天水经济区优势科技资源,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组建了凹版印刷机械、土方工程、煤化工等一批专业化、综合性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次创业以来,高新区坚持把创建西部最佳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作为始终不渝的理念和追求。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资,投资7亿多元先后建成了崇业路、新区东路、东兴街、西兴街、丰庆路、敬贤街以及新区南街等多条城市主次干道,改造了新盛路、朝阳大街、东风大街和广通南路,延伸了东风大街和朝阳大街等主干园区道路,建设了水、电、气、暖等城市配套设施,投资1.02亿元的污水处理厂已正式投运,城市面貌和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四纵五横一绿环”新区框架的基本形成,承载现代工业的能力明显提升。在软环境建设方面,着力打造“政府处处不在处处在”的诚信服务环境,推行“一门受理、全程代办、限时送达”服务制度,免除入区企业证照工本费,替投资者代办立项备案、土地、工商、环评、安评、税务等所有项目入区手续;在西北地区率先设立了“企业110”投诉服务热线,受理客商和企业的咨询、投诉,为其提供全天候、个性化、贴心式服务;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程序,全程监督行政执法部门入企检查行为,严肃查处违反市委、市政府《决定》行为,有效提升了高新区的整体服务功能,优化了投资与发展软环境,推动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进程。
2009年9月,渭南高新区正式启动了晋升国家级高新区工作,确立了以升促建的工作思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郭志英多次在晋升会议上表示:“升级工作,重在创建。创建过程本身也是提升自己发展的过程。”经过多年的发展,渭南高新区已经成为我省乃至我国西部地区领先的省级高新区,也是渭南集聚创新资源、科技企业创业成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引领地,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晋升为国家高新区后,渭南高新区内的企业将享受现行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尤其在支持企业从事国家重点科技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企业技术改造创新等方面,国家高新区具有独特的政策优势。
今天,渭南高新区的成功升级,意味着其将有一个更高的起点,实现与国内外先进发展机制、人才、资源对接。渭南高新区将按照国务院“四位一体”的建设要求,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完善园区配套和发展环境,加快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区营业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 45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150亿元,基本建成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模式创新、城市功能完备、社会民生和谐、在西北地区具有强大示范效应,在关中地区发挥较强引领带动作用的现代化、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成为关中战略高地的开放门户和率先发展的东部引擎。
(编辑:卢莉)
|
![]() ![]() |
[上一篇]:徐新荣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部署稳定消费品价格水平 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等工作 |
[下一篇]:华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